6月13日起的一周内,厦门大学《黄河大合唱》将在校内密集演出四场,为几天后赴马新的交流演出“热身”。
《黄河大合唱》是继《长征组歌》后厦门大学推出的又一校园文化精品力作,由厦门大学合唱团和交响乐团共同演绎。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交响乐以黄河为音乐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的宏伟气势和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呈现出中华儿女承受苦难、英勇奋战、决心保卫黄河的“伟大坚强”。乐曲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
2013年7月起,厦门大学着手对《黄河大合唱》进行改编,在保持原有大合唱本色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了艺术时空的延伸与改编,并配以视频、投影等,尾声更是加入由高占祥先生创作、曾经搭乘神舟六号遨游太空的诗歌《和平颂》(后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青年教师黄飞作曲),以更加豪迈的气势,唱响人类秉承传统、战胜苦难、向往和平、走向世界和谐的壮丽诗篇。
此次“热身”之前,5月21日,厦门大学《黄河大合唱》的主创团队部分人员已先行赴马来西亚,与演出协同主办单位、赞助商及协办单位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为演出“预热”。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东方日报》、《光华日报》、《英文星报》、《红番茄周报》、AIFM电台等诸多媒体到会采访,对厦门大学《黄河大合唱》将赴马演出一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报道。
6月22日,《黄河大合唱》交流演出团将启程赴马新演出。届时,由厦大改编的这一中国经典交响合唱史诗将在马来西亚国油大厦爱乐音乐厅和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响起。演出归来,演出团还将赴福州举行“七一”献礼专场音乐会。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