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低音沈洋自2011年以来,每年在舞台上都亮点迭出。早先的民国时期艺术歌曲,后来在上海夏季音乐节上的音乐剧选段,在北京与爵士钢琴大家马斯顿的珠联璧合,一步步在声乐方面拓宽戏路。他在音乐上的跨界之旅于6月14日达到全新高度:初涉指挥。由沈洋指挥上海爱乐乐团,演绎了斯梅塔纳《我的一生》管弦乐版和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音乐会消息发布时,由沈洋演唱的德沃夏克《圣经歌曲》被临时替换成由王晓明担任第一小提琴的斯特拉迪瓦里四重奏组演奏四重奏版《我的一生》。于是这台音乐会有了原版和改编版《我的一生》相映成趣,但失去了演唱部分,以至于有人在谢幕时对着沈洋大叫“唱一个”。
四重奏与管弦乐版《我的一生》,编曲设想大胆、粗野而有效。斯特拉迪瓦里四重奏组赋予了这首自传题材作品清晰灵动的特征。王晓明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干净利落的技法带给人整场音乐会中至高享受。他出类拔萃的技巧和乐感与手中所握名琴相辅相成。倒是第二小提琴在第一乐章中有乱阵嫌疑,大提琴玛雅·韦伯的音量屡屡爆出,让人不适。
不管如何,四重奏组的出色发挥让紧接着的管弦乐版压力巨大。乔治·塞尔为这部抒情性的作品配上了类似于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浓墨重彩,尤其是两个乐章的打击乐开头让人有些不知所措。第二乐章在塞尔的改编下褪去了青春浪漫的幽默色彩,有了约瑟夫·施特劳斯的滑稽。如果对比勋伯格改编的勃拉姆斯四重奏,或是弦乐队版《升华之夜》的话,塞尔对斯梅塔纳四重奏的改编直截了当,重在华丽色彩和热闹非凡。第三乐章因为大量使用弦乐,保持了作品的本色。弦乐四重奏组在展现音乐的线条、织体和肌理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换作管弦乐,未免成了一锅粥。当然上海音乐厅的建声效果也更适宜室内乐演出。
下半场的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对沈洋来说同样压力不小。在经历了从捷克爱乐乐团上月末的演出后,国内迎来一阵捷克音乐小高潮,德沃夏克最后四部交响曲,有三部在短短半个月内先后出现。沈洋的指挥动作酷似余隆,显模仿味道,较为生硬,与乐队磨合时间偏短,也很难展现面面俱到的驾驭能力。他对木管的调校让人欣慰,木管在这部作品里占据相当分量。但显然并非所有细节都经过梳理,比如第三乐章小号合奏后的大提琴合奏乐段显得廉价且中庸。末乐章的热烈场面也经过沈洋具有优势的身高和激烈的动作幅度倾泻而出。中国的乐团似乎在表现强奏乐段时从来都经验丰富,脱口而出。
音乐厅的二楼在音乐会同时也在举办沈洋摄影展,其意似在打造我们时代的古典音乐偶像崇拜,音乐会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仪式的高潮部分。作为指挥实践者,沈洋也在抛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他般拥有过人音乐悟性与修养,虽得到指挥大师熏陶但未受专业指挥培训,纯粹无师自通者,也能凭借一套正常发挥的音乐会完成波澜不惊的登台首秀。沈洋这次玩票性质的登台,打破了指挥界秘而不宣的潜规则,就好像他在用低沉的天津话抑扬顿挫地说:其实,我也会指,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