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而震撼的舞美、激动人心的咏叹调、悲情曲折的人物命运⋯⋯国家大剧院歌剧厅2014年歌剧节期间上演的最后一场歌剧《茶花女》将全场观众带回到19世纪的法国巴黎,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场爱情的悲剧与灵魂的洗礼。整场演出约3个小时,尽管全部用外语演唱,仅配以中文字幕,但观众们全都沉浸在感人的剧情中。
当薇奥莱塔最后在阿尔弗莱德的怀中死去时,舞台上的巨大镜面开始慢慢旋转,舞台前下方的交响乐团慢慢出现在镜面、全场观众也逐渐呈现,茶花女的身影渐行渐远⋯⋯观众席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全场观众起身站立,不少人眼里饱含热泪。
《茶花女》亮点纷呈
近年来,像《茶花女》这样的观演场景多次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歌剧院出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中国政府已经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在现实需求与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包括演艺市场在内的国内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歌剧制作、演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北京、上海等地屡次掀起歌剧热潮,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2010年美国《纽约时报》曾刊发题为《西方歌剧在中国进入繁荣时代》的文章,该文将视角从北京等繁华大都市扩展到中小城市新兴的歌剧市场,并称中国将成为“歌剧大国”。
目前,中国的歌剧院在制作歌剧方面大多采用与西方歌剧院、艺术家合作的模式,艺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频繁。据介绍,2014年3月-7月,国家大剧院在一年一度的歌剧节期间,共有《奥涅金》、《纳布科》、《游吟诗人》等10部歌剧大戏集中上演。国家大剧院、中央歌剧院、上海歌剧院等演出机构连年不断推出一部部新的歌剧作品,票房均大获丰收。国家大剧院数次演出《茶花女》都一票难求,本轮最后一场《茶花女》的演出票早在演出前几天就已售罄,足见国内观众喜爱歌剧的程度。
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早已为广大中国观众熟知与喜爱。国家大剧院精心打造的歌剧《茶花女》为北京观众带来视听大餐:由著名斯卡拉歌剧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指挥家安德列·巴蒂斯托尼担任指挥,乐队演奏的旋律优美动人,完美地契合了剧情的跌宕起伏;舞台上264平米的巨幅镜面形成两幕画面、两个视角,营造出浪漫、奇幻的氛围。导演兼舞美设计海宁·布洛克豪斯设计的画幕具有精致的油画风格,开场时巴黎交际场所的繁华、奢侈、狂欢场景,与茶花女重病后,舞台上暗淡的灯光、简陋的家具营造的冷落、凄清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视觉冲击。
本轮歌剧《茶花女》在音乐、舞美等方面亮点纷呈,在歌剧的主体演唱部分,更是为观众带来惊喜。参加本轮演出的歌唱家被誉为“全华班”,包括享有国际声誉的张立萍、莫华伦、廖昌永等。这些歌唱艺术家的精彩演绎将《茶花女》提升到更高水平,许多精彩唱段直击观众内心,引来强烈的共鸣与热烈的掌声。
《茶花女》女主角薇奥莱塔的扮演者张立萍以精彩的咏叹调,游刃有余地演绎了这位巴黎交际花对爱情的憧憬、渴望、煎熬、犹豫、渺茫等诸多复杂的心情,将她激动、压抑、悲伤与心灵的升华表现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征服和感染了全场观众。剧终场前,展现茶花女薇奥莱塔个人悲剧以及内心觉醒的演唱更令现场观众热泪盈眶。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曾在欧美歌剧舞台上成功塑造《蝴蝶夫人》、《托斯卡》、《茶花女》、《弄臣》、《波希米亚人》等多部经典歌剧中的女主角。她在演出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茶花女内心的善良、对爱情的坚贞与牺牲,以及精神升华是打动观众的重心。每次演出时她都是全身心演绎,演完后觉得自己像被掏空了一样,但是茶花女一直是她挚爱的角色。
走上歌剧艺术的道路
在海外,张立萍被许多外国观众誉为“歌剧女神”、“东方蝴蝶”,她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以女主角身份进入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的中国人。如果不是数次采访,亲耳聆听她讲述成长故事,很难想象这位声名远播的女高音歌唱家,最初竟然成长于中国文艺较为贫乏的文革时期。张立萍告诉记者,中学期间偶然一次接触歌剧《茶花女》,深深触动了她的内心,最终引领她走上了歌剧艺术之路,当然她的成长也与家庭教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立萍出生于湖北武汉,在她成长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中国样板戏盛行的年代,身为部队文艺工作者的父母非常注重对她的艺术教育。谈到自己的童年时,张立萍告诉记者,她从5岁起就开始学习舞蹈,这段学习经历使她节奏感非常好。张立萍的父亲是个京剧迷和戏曲爱好者,经常带她去看样板戏和武汉的地方戏曲汉剧。
张立萍回忆说:“每天放学,看见父亲站在大门口,就知道今天有样板戏看。有的时候,父亲还多买一两张票,我就拉同学一起去。直到现在,同学们见到我还说,那个时候看到你和你父亲一遍又一遍看得津津有味,很是羡慕,可是我们都跟受罪似的,很不理解。”
张立萍不仅爱唱歌,学习也非常好。小学毕业后,考上了武汉重点中学。这时,中国形势发生了变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初期,通俗歌曲开始流行起来,张立萍也学会几首歌,经常哼唱。有一次,她的老师偶尔听到张立萍唱歌,说她唱得很好,建议她考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当时年仅15岁的张立萍,一考竟考上了。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令张立萍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接触歌剧《茶花女》,当时她还只是中学生,偶然听到广播里播放歌剧《茶花女》,她就被女主角美妙的歌声深深地吸引了。从此,她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西方的歌剧,张立萍说歌剧能够让她宁静。
1984年,张立萍考上了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开始全方位地接受音乐素养的培养,以及各类的理论课教育。毕业后,她决定到加拿大留学,进一步学习西方歌剧,希望有一天能够演唱歌剧《茶花女》。1990年她去了加拿大,进入温哥华音乐学院学习。在温哥华歌剧院的一次试唱中张立萍被录取,之后她开始在国际歌剧舞台上崭露头角。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