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一届全国声乐比赛中,四川音乐学院合唱团取得了合唱组二等奖的佳绩(一等奖空缺),这支四川音乐学院大二至大四学生组成的年轻合唱团,不仅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更在合唱团密集的高校群中树立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笔者采访了此次带领合唱团奔赴哈尔滨参赛的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孙洪斌,他总结合唱团的发展经验为:立足专业,雅俗共赏。
“高”——专业的起点
孙洪斌说,四川音乐学院打破专业设置,将原来隶属于声乐系的歌剧专业和合唱专业提出来,单独成立歌剧合唱系,设置有专业的合唱课程,平时合唱团的训练是与专业的学科教学与建设相结合,合唱团的成绩也作为教学成果的一部分,这为合唱团打下了很好的专业基础。
除了专业的合唱课程,孙洪斌指出,作品保障是川音合唱团专业性的一个体现,也是在此次全国声乐比赛中突围的重要筹码。对于一个专业合唱团来说,拥有属于自己的合唱作品尤为重要,有创新的作品,合唱团的发挥上才能有特点。这次比赛决赛中的三首作品,都是由四川音乐学院教师创作的原创作品。其中一首《吉祥阳光》获得一致好评。
因为团员都是大二至大四的在校学生,合唱团的声音力求充满活力的同时又要表现一种青春的张力。孙洪斌介绍说,专业老师在塑造合唱团的声音时,力求整个合唱团的声音听起来像一个人的声音,同时又线条分明、层次清晰,搭配起来有很高的融入度,营造一种饱满和谐的感觉,同时可以根据作品来随时变化声音的柔度和强度。
“低”——能接“地气”
四川音乐学院作为我国西部惟一的专业音乐院校,合唱团在专业优势上不容小觑。但学院并不希望合唱团成为“曲高和寡”、只能演唱“阳春白雪”的团体。在专业队伍上,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原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李西林担任合唱专业领头人,相关青年教师有6、7位,教师们经常相互交流,校内举办一些比赛,对于教师团队水平提高很快,教师水平的提升决定学生水平“水涨船高”。学院还经常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合唱排练、教学,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这样对于接受各种新的合唱理念非常有帮助。孙洪斌说,由于合唱团具有艺术性强的特点,在表现一些难度系数大的作品,比如无伴奏作品、高难度的外国艺术歌曲上有抢眼表现,同时因为立足于四川音乐学院这样一个较高的表现平台,四川全省需要合唱这种艺术形式时,都会想到邀请四川音乐学院合唱团,这样合唱团在作品的时代性和群众接纳度上都有很大的容量。既有艺术性高的“阳春白雪”,又有老百姓喜欢的“接地气”作品,雅俗共赏,这有利于合唱团塑造一个正确的艺术观。社会与艺术相互需要的结合,对于合唱团在社会融入度、知名度方面的提升作用也很显著。
高能成低能就的适应力
团员交替是影响一个合唱团水平稳定性的重要一环,作为学校合唱团,处理好这个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孙洪斌介绍,学校合唱团员主要在二年级、三年级学生中选拨。从二年级挑出来的学生,学校会将他们送到省里组织的各种合唱比赛中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到了三年级,是合唱团出成果的重要时期。大四临近毕业的学生,会有部分坚持参加合唱团的训练活动,一些毕业之后留在成都市里或附近工作的学生,也会继续留在团里。学校有一个“礼乐小合唱”的分队,人数保持在10人左右,都是已经毕业但还在坚持合唱的学生。同时,学校里与歌唱表演相关的生源很充足,合唱团有足够的后备力量。现在,因为学院有歌剧合唱专业,学院相关领导也在考虑是否可以成立一个常设的合唱团。孙洪斌说,建立常设的合唱团,需要深思熟虑的是如何将合唱团职业化、合理化,这牵涉到团员编制和人事关系等问题。希望能寻求一条灵活的路子,譬如尝试社会演出、公司管理等灵活的聘用方式,将优秀的合唱学生留下来,增加合唱团的“自我造血”功能。(陈茴茴)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