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雨来”到“没人来”
王宝玉和高东文近段时间组织全剧团员工一起学习了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总书记讲得好,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王宝玉说,“现在剧团正忙着一年200场的惠民演出,年底前演完。”
丰润区委、区政府近些年来逐步加大对评剧团的扶持,今年,给了他们200场惠民演出的任务,“每场补助5000元钱,200场能收入100万元,再加上外出演出,一年下来,我们能收入不到300万,剧团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高东文想,年底钱宽裕了,先把这几年拖欠演员们养老保险的钱补齐。
看着日子好过了,演员们心里都明白,是他们这些年没有放弃社会效益的结果。在日子艰难的时候,他们仍然排出校园评剧《班魂》、红楼系列评剧、儿童评剧《小英雄雨来》等脍炙人口的精品剧目。尤其是《小英雄雨来》2012年创排后,在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不仅是我省儿童剧首次在全国大赛中拿奖,也使丰润区评剧团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级剧团。
好的作品,也带来了好的经济效益,他们的演出收益也水涨船高,从去年开始,他们与中国评剧院合作,在北京演出每场收入能达到10000元到15000元,高东文认为,得到中国评剧院和北京观众的认可,可不是每一个县(区)级剧团都能做到的,这也证明了丰润评剧团这些年坚守的价值。
剧团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演员们也因为坚守获得了回报。“说心里话,是老百姓让我们这些年不管多难,都坚持下来了。”杨京晶说:“最难的时候也想过离开,但老有人问,‘今儿的戏有杨京晶吗?’听着心里就特热乎。”走下台,杨京晶瞥了一眼挂在下台口的考核单,今天在南下庄唱的这出《乾坤带》,她扮银屏公主,在考核表上她拿到了30分,是最多的一个。“现在一个月的收入能达到三千多元,年轻人,像‘跑兵’的也能拿到2000多元。现在团里年轻人少,发少了留不住人。”
丰润评剧团目前遇到的是一个普遍问题,剧团里后继乏人。“培养演员的过程慢,好多年轻人耐不住性子。”高东文说。目前,在丰润凡是跟文化沾边的,不管是演歌舞的草台班子还是婚庆礼仪公司,有80%的人都是从丰润评剧团走出来的。
“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打造好的剧目,用正能量来吸引有才华的年轻人留在剧团,这样才能让丰润评剧团的路越走越顺。”王宝玉说。
今年是丰润评剧团建团72周年,72年来,他们经历了风风雨雨走到今年,靠的是坚守,是对艺术的坚守,是对自己信念的坚守。他们没有在市场中迷失,没有一味追求金钱,他们一直牢记着自己的职责与使命,用一部部催人奋进的优秀作品激励着自己和观众。尽管有时步履沉重,甚至举步维艰,但不管快慢,他们没有停下,这一点难能可贵,可歌可赞,在踟蹰前行中,他们一直备受鼓舞,因为观众仍在。
南下庄惠民演出第一场结束后,村委会主任牛国明自家小院里,摆上了5张大桌子,桌上已经摆满了菜。此时,请来的厨师还在院里的灶台上呼呼地炒着菜,几位帮忙的村民把刚出锅的菜往桌上一层层地码放。牛国明招呼着演员们坐下,“谁也别客气,都敞开吃。”(河北新闻网/作者马征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