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四川音乐学院艺术歌曲创作比赛将于4月14日举行获奖作品音乐会,本届比赛共收到98首参赛作品,其中,经过复评、将在音乐会上演唱的作品有14首。
这项“全校学生写歌、声乐师生演唱”的活动旨在以比赛提升作曲、声乐等专业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增加舞台实践与跨专业合作机会,经过十年的积累,已逐渐形成该校的教学特色。
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我们希望通过比赛来激发学生创作艺术歌曲的热情,学生可以利用参赛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学习艺术歌曲的创作。为此,我们特地将征稿时间改为每年12月开始,这样,到第二年1月或2月放寒假时,学生可以在寒假中修改、完善经过初评筛选出来的作品,利用假期时间请老师指导;到2月(或3月)开学之后,由于这些进入复评的作品在4月的决赛音乐会上要演唱,曲作者可以请声乐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对作品进行挑选、开始排演,这有利于作曲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衔接。”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杨晓忠介绍,此项艺术歌曲创作比赛面向全院在校生,曲作者既有作曲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少演奏或电子音乐、流行音乐等专业的学生,既有附中学生也有本科生、研究生。比赛对于歌曲的风格不设限制,西洋、民族或通俗风格均可,独唱、重唱或合唱形式均可,但在歌词内容方面规定必须健康、传播正能量。
他总结,每届收到的作品数量不断增长、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作品风格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些作品以古诗词为创作素材,有些采用民族音乐、戏曲元素。十年来,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受到了历届演唱者的欢迎,传唱范围也在扩展。
杨晓忠指出,刚刚开始从事创作的学生大多还不太理解声乐作品的特点,尤其是作曲专业的学生很容易按照书上的技术规则把声乐作品写成器乐作品。他说:“声乐作品最重要的是要符合人声的发声规律与状态。比如,人声不适合连续的大跳;声乐作品的呼吸感与人的呼吸感必须吻合,有不少学生的作品里低音区的情绪很强,却把高音区的情绪写成很弱的幻想色彩,其实人声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自己不写、不唱是很难体会的。自己创作、再由演唱者提出建议,会让作曲的学生逐渐领悟到这些创作的要领。”
筛选促使学生反思
“最初,我们让曲作者自己去找声乐的同学演唱、自己找钢琴伴奏,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有的学生沟通能力差,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演唱者,或者对自己创作时的想法表达得不够明晰而影响演唱效果。因此,最近几年,对于进入复评的作品,我们请声乐系青年教师们先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与风格来筛选喜欢的作品演唱,再安排一些声乐专业的学生演唱部分歌曲。”杨晓忠教授说,有些没有被老师选中的作品可能也不错,只是因为风格不合适。但有些作品则因为自身存在问题而受到冷落,这样,曲作者就会反思,我的作品为什么没有被选上?是难度过大还是不好听?通过这样的竞争,培养了学生作曲的兴趣——表现得好可以获奖、作品被传唱;通过筛选,学生很快了解自己创作中的问题,体会到什么样的才是易唱、好听的艺术歌曲。”
为了促进声乐专业的师生提高演唱水平,川音的艺术歌曲创作比赛还特别设立了表演奖,拿到新作品的学生会积极请主课老师指导完成,青年老师如果对新作品把握不够,会找更有经验的老师来指导。
杨晓忠表示,为了促进作曲系学生打牢创作功底,近期将举行小型器乐作品创作比赛,参赛作品为1-5件乐器任意组合的室内乐作品,长度不超过7分钟。(音乐周报 徐丽梅)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