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老师讲的是专业内容,我听得不是太懂,但重返课堂的感觉,真是太好了!”作为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最大的亮点之一,主要承办方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开放周,吸引了无数市民,昨天下午,邹彦教授在普通教室的一堂《钢琴表演艺术理论与教学研究》课,让已经阔别教室几十年的市民梁先生,有了“重返20岁”的兴奋。而大力支持开放的邹教授则告诉青年报记者,把上音的学术传统,冲破围墙传递给市民,也应该是大学的使命之一。
重返课堂各方都新鲜
邹教授的课,是一堂专业理论课,属于选修课。虽然给了市民20个预约名额,但校方并未将课程放到报告厅,而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课堂感,放在教学楼中的602教室。记者赶到时,预约的市民基本都已到达,整个教室有四五十人,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青春年少的学子。一些工作已久或者退休的市民,对课桌椅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和上音的学生们并没有刻意划分出区域,而是混在一起,场面上有一种奇妙的和谐感。
课从下午3点半持续到5点,是标准的学校大课。邹教授告诉记者,学校一个月前跟自己商量时,自己也觉得这种方式很好:“这个课就是这学期给研究生开的,内容方面考虑到市民要来,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加了上一节课的回顾,怕他们不知道听什么。本来我还想把教材内容翻译一下,但后来想想,应该多培养他们看外文书籍的能力。”
邹教授说,课程有点专业,但在比较钢琴的几种弹奏风格时,市民们应该会比较有兴趣,“我看好几个人在频频点头,应该是能听懂的。”
当然,也有听不太懂的,像已经退休的梁先生。他告诉记者,他原本是公务员,就爱好钢琴,“但就只是听和欣赏,从来没上过钢琴课,今天的这些理论,也听不太懂”,然而,90分钟的课程他全神贯注地上了下来,“当初报名的时候,一是考虑多了解点钢琴知识,二是想感受一下音乐氛围,现在跟年轻学子一起上完课后,感觉非常激动,非常新鲜,自己也像是变年轻了!”
再度开放会考虑多交流
梁先生的感受,邹教授很能体会,他说自己当年念完大学,工作3年再回到学校读书时,“感受跟一直上学的那种,完全不同”。而这种体验,他认为非常重要,所以,他也爽快地答应了学校的课程开放要求。
课程开放的另一主体——上音学生,对此形式也并不排斥。记者随机问了几位同学,他们都表示没受到干扰,一位同学还告诉记者,他看到一位市民原本手机调至震动,后来又特意改成了静音,“他们非常自觉,很快融入”。而学生卢鸣,本身已是安徽师范大学的副教授,来上音跟钢琴系研究生一起上一年的课,她也告诉记者:“邹老师很年轻,很博学,人很有开放精神,又有留学经验,视野很宽,所以结合这些再讲理论,我觉得无论是我们学生还是市民,都会听得很有意思。”
经过这第一次的尝试,邹教授对这种形式更支持了。他说:“大学确实不应该被围墙围在里面,就应该让人进来,包括论文答辩。可能外界认为上音就是吹拉弹唱,但事实上,上音有着很好的学术传统、学术精神在里面,兄弟院校的一位老师来后告诉我,上音的学术气氛、研究气氛比较活跃——这些,都应该跟市民交流。”
他还建议,下一次的开放,仍应该保留这种原汁原味,不要为了开放周就换话题,“就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走”,“下次如果我还上开放课的话,我会考虑开一些更能听懂的,像贝多芬奏鸣研究,并考虑提问,这样会让交流多一点。”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