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6日,台湾指挥家吕绍嘉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演绎马勒《第九交响曲》,不仅成为中国爱乐乐团上个乐季的一大亮点,也成为2014年北京最令人难忘的马勒演绎之一。时隔一年,吕绍嘉指挥再次与大陆乐团合作,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绎布鲁克纳交响曲作品。
从年少开始接触音乐起,吕绍嘉音乐学习的步步历程都堪称指挥家履历的范本。6岁开始学习钢琴,几乎于此同时开始涉猎音乐理论,几年之后开始学习双簧管和大提琴。在台湾大学学习心理学期间,接触指挥艺术。25岁时赴美接触正式的音乐教育,两年后远赴奥地利接受正统德奥指挥体系的洗礼。1994年替补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凯,与慕尼黑爱乐乐团首度合作。1995年在柏林国民歌剧院担任驻团指挥,其后更与大多数欧洲主流乐团合作,并在汉诺威国家歌剧院担任总监。如今,吕绍嘉大部分工作重心放在台湾爱乐乐团身上。与二十世纪的大师云集相比,如今的古典音乐世界亟需指挥大师的出现。但在竞争激烈的指挥行业中,吕绍嘉这般履历扎实、定位准确的指挥家更显珍贵。
6月6日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音乐会的上半场,吕绍嘉与中国青年小提琴家杨天娲共同演绎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两人选择用很快的速度演绎这部技巧繁复的协奏曲作品。整体效果充满热情的同时,不少音乐细节都被舍弃。乐团在吕绍嘉细致的节拍下紧紧跟随音乐的节奏,但不少复杂片段十分吃力,显然缺乏系统的排练。
下半场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才是真正考验乐团与指挥实力的作品。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副标题为“浪漫”。在作曲家本人九部交响曲作品中,《第四交响曲》无论在和声风格、作品结构还是音响特点上,都标志着布鲁克纳创作的完全成熟。吕绍嘉不愧为演绎晚期浪漫派作品的大师,在并不充裕的排练时间中尽可能带领乐团理清其中的和声脉络,寻找布鲁克纳交响曲独特的音响效果。与上半场的西贝柳斯一样,吕绍嘉同样选择了较快的速度。就在一个月前,中国指挥家张艺曾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在同一方舞台演奏过《第四交响曲》。吕绍嘉与张艺两位深谙德奥音乐的指挥选择了全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张艺几乎对全部细节都作出了精确要求,同时选择了较慢的速度。吕绍嘉更为侧重音乐整体的流畅性,与张艺略显老派的风格相比,吕绍嘉的演绎方式显然更为符合现代音乐审美,同时紧凑的线条也大大降低了乐团的演奏难度。吕绍嘉对作品音响效果的刻画更为惊艳,强奏段落充分体现布鲁克纳交响乐中管乐的“管风琴音响”,铜管与弦乐声部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轰鸣”。大剧院管弦乐团在力度上已然发挥到了极致,如果能够更好体现音响中的层次感,将会更为精彩。音乐周报 克里斯克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