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钢琴教学理念
一、钢琴主科教学
(一)关于演奏个性的培养
也许是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外的老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演奏个性的培养。他们认为:钢琴演奏是一门舞台艺术。作为一个演奏者,保持演奏的个性是在舞台上抓住听众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这种教育理念下,相对于国内,国外的教学更注重引导性和启发性。国外老师在讲解音乐时非常注重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去理解其中的含义,了解其中的意境,再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注重在大局上帮助学生把握音乐的整体感,而在局部的演绎上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显得包容性更强。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音乐上个性的东西往往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与之相比,国内的教学更注重讲解性。老师在讲解音乐的时候非常注意局部的处理,他们会非常清晰地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演绎。学生们在这种教学中虽然学到很多技能性的知识,提高的非常快,但是由于缺乏主动思考,音乐上的个性就显得相对贫乏。作为一个演奏者,保持演奏的个性是在舞台上抓住听众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并在音乐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留学生的音乐个性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教学方式上的不同,在对学生演奏个性的培养中,国外的老师对学生在演奏音乐时所使用的肢体语言也较为重视。他们认为:合理的运用肢体语言可以使音乐得以更好地展现。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要与听众不断交流并运用肢体语言去感染他们,使他们融入到演奏者的音乐世界。对于肢体语言的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首先,相对于西方人,东方人的个性较为含蓄、内敛。在这种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学生在演奏音乐时往往只专注于音乐本身而忽略了其它与音乐表现有关的外部因素,如肢体语言的运用。许多学生演奏得非常完整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肢体语言配合而显得感染力不够,很难带动起听众的情绪。而国外的教学,可能是受文化背景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视与音乐表现有关的外部因素———肢体语言。老师常常会对学生的演奏提出一些肢体上的要求以增加音乐的感染力,除了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内在因素,在演奏中对于肢体语言的重视也与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外部因素密不可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相对于老一辈艺术家,当今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青年钢琴演奏家们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强调舞台的感染力,因而他们的肢体语言也显得更为丰富。很多人都听过著名青年钢琴演奏家朗郎的音乐会,有些人可能觉得他弹琴的动作幅度偏大。其实,这代表着一种趋势:那就是现在的钢琴家们想带给大家的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很多人都觉得朗郎弹琴很热情,很有感染力,充满个性。其实,这和他的舞台表现力,也就是他丰富的肢体语言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国内教学中有这种观点:认为弹琴不宜做动作,否则会影响音乐的表现。其实不然,结合音乐的特性,合理的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刻画音乐,感染听众。
(二)关于演奏气质的培养
除了强调对学生演奏个性的培养,国外的老师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演奏气质的培养。他们认为:对学生演奏气质的培养对塑造学生的音乐个性、表现音乐也是很有帮助的。国外的一位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让人回味的话:“音乐应该是从你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而不是等到第一个音符出现以后。”他认为:“演奏者舞台气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个人魅力的展现。好的舞台气质本身也是音乐的一种延伸。”谈到舞台气质,就会自然联系到服装穿着。相对于国外,国内的老师较少关注学生在舞台上的穿着并给予建议,老师们往往更在意学生对音乐本身的表达。学生中也存在着一种观点:即演出中穿什么无所谓,只要弹得好。其实不然,注重服装穿着对一个学生演奏气质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三)音色的认识和美的定义
由于受到传统俄罗斯学派的影响,国内教学中非常注重触键时音的质量,很多老师特别强调在弹和弦的时候要用臂送下去、慢下键、要推不要敲击。弹琴的时候,声音不要飘、要沉、要透。学生在演奏的时候也非常注意这种音色的唯美性。在国外学习以后,笔者发现在美的定义上,国外教学有其不同的观点。国外的老师认为:音色不是单独存在的,要与音乐所表达的乐思相符合。美的声音不一定就是好的音色。作为一个演奏者,首先要确定你的音乐构想,因为不同的音乐形象需要用不同的音色来表达。在演奏中,运用什么样的触键取决于演奏者想获得什么样的音色。例如:慢下键是非常好的,能获得非常美的声音。但有时候为了表达音乐的某种紧张度,下键的速度就会比较快一点。单纯从音色的角度来看,也许相对快的触键不如慢下键那么美,但它却能更好地表达音乐的形象。弹琴的时候声音不能飘、要沉、要透,但是一味地追求声音沉下去就会损失很多音色变化。有些时候,飘起来的声音也是一种好音色。当然,这要取决于具体的曲子。
在音色方面,除了强调音色不是单独存在的,国外的教学中还有一种观点:即强调音色变化不完全等同于强弱变化。如:强弱变化就像一个人讲话有重有轻。但不管如何变化,听众还是会从讲话人独有的声线发现他是一个人在讲;而音色变化,就像不同的人在讲话。听众可以非常容易地从每个人独有的声线来区分不同的演讲者。音色上的变化不仅能帮助演奏者在复调作品中区分声部,还能帮助演奏者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
(四)关于音乐基础理论
在西方钢琴教学中,老师比较重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及和声结构的研究。单从课程设置上来讲,国外教学中,音乐理论课的比例非常大,在设置这些课程的时候很少有主、副科之分。无论是音乐理论专业还是非音乐理论专业的学生都要求学习和声、曲式、对位法、十二音体系、申克分析法等,所学的音乐理论涉及面都很广而且程度较深。国外的老师认为:接触这些音乐理论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所以学习音乐基础理论不应有主、副科之分。这种观点,尤其是对学生演奏现代作品帮助很大。因为很多现代作品都建立在这些音乐理论基础之上。有了这些理论知识作基础,学生在演奏现代作品时会更加得心应手。与之相比,国内教学中对非音乐理论专业的学生,在音乐理论课课程设置上范围就显得相对较窄,且程度偏低。
(五)关于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钢琴主科的学生除了每周一次的专业课,还要参加每周一次的公开课。公开课一般在演奏厅举行。公开课上,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接触舞台,增加舞台表演经验。在学生弹完以后,老师和同学都要对他的演奏加以评论,课堂的气氛非常轻松。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通过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在上台演奏时与在琴房练习相比,就不会出现较大的水平波动。
二、钢琴副科教学
国外的副科钢琴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大班课和一对一的小课。学生在经过一个或者两个学期的学习以后,进行水平考试。在通过水平考试以后,学生可以转入一对一的学习。由于教学目的不同,相对于国内教学,国外在副科大班教学中显得针对性更强。在国外,副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钢琴并加强对所学基础理论的认识。因此,大班课的教材中涉及了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譬如对三和弦、七和弦、数字低音、以及伴奏织体等内容的阐述。教材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具体的曲子和理论知识。因此,国外的副科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具体的曲子,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钢琴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了解。在教材中,理论部分的练习是非常有趣的。学生会在教材中找到一些未完成的乐曲,这些曲子有些是要求学生根据乐谱提供的和弦标记把音符添出来;有些是要求学生使用一样的伴奏织体完成未完成的部分。学生在完成这些“作品”后,被要求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练习。副科学生通过这种带有趣味性的方式,既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又增强了他们练习钢琴的积极性。而国内的副科教学很少针对副科学生的需求,在教材的使用上以主课教学的教材为主,只是程度较浅。
三、钢琴幼儿教学
国外的幼儿教学,特别是早期,比较偏重于趣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方式; 2、对教材的选用。首先,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文化背景上的不同,国外的老师在教学时比较注意培养小孩子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传统的一对一的小课,大约每隔两个星期左右,老师会组织学生聚在一起进行四手联弹或是钢琴二重奏的大班课。这种大班课在美国非常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每一组由一名年龄稍大的孩子或是程度较高的孩子带一名年龄稍小或是程度较浅的孩子。这种形式不仅增强了小孩子学琴的兴趣,还培养了小孩子倾听别人演奏的习惯,为以后学习协奏曲和室内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次,在教学手段上,除了传统的讲解和示范,还借助于电脑和光盘进行理论启蒙。在美国,很多老师都在自己的钢琴工作室配备了电脑。学生在下课以后可以在电脑上通过专门的音乐软件进行五线谱和一些简单音乐理论的学习;第三,在教学语气上,老师多用启发性的语言,例如:“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等等。这样既避免了打击小孩子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小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国内的幼儿教学中,老师很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启蒙。很多小孩在学琴几年后对一些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还一无所知。由于在上课方式上更偏向于成人化,一些学生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孩子容易失去兴趣。
结语
通过对比和分析中外在钢琴主科教学、副科教学和幼儿教学中存在的差异,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方钢琴教学理念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塑造音乐个性是其教学的核心思想。无论是从主科教学中对学生演奏个性和气质的培养,还是副科教学中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检查,或是幼儿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我们都可以找到这种教学思想。笔者希望通过探究西方钢琴教学理念,使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西方的钢琴教学风格.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