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有个少年,名叫司马光,手不释卷聪明好学,伶俐又要强……”北京市朝阳区牌坊小学四年级的肖文斌同学用稚嫩的声音演绎《少年司马光》来表达自己对传统曲艺——北京琴书的热爱。
近日,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委主办的2015西城区“百姓戏剧展演”暨戏曲曲艺鉴赏体验活动在西城区第一文化馆举行,很多观众争相上台参与互动、学唱北京琴书,气氛热烈。
北京琴书是什么
北京琴书是什么?如果问及年轻的朋友,估计很多人对这种曲艺形式都不太熟悉。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有话好好说》的观众,可能还没有忘记那段脍炙人口的旋律。“我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总想要点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我买了一个电脑,爱如珍宝小心翼翼……”正是这段名叫《赔电脑》的北京琴书,为电影增添了浓浓的京味儿,与电影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为影片配唱这段北京琴书的正是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当时他已75岁高龄。
作为一种传统鼓曲艺术形式,北京琴书定名于1951年,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曲形式之一,于2007年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琴书由一人表演,演员左手执鸳鸯板击节,右手执鼓楗敲击书鼓,演唱时由扬琴、四胡和二胡伴奏员担任伴奏。北京琴书以优美的行腔韵律,准确地诠释了北京话语音四声的音序,偶尔贯穿其中的北京方言土语,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听起来亲切悦耳,有似老街坊之间的絮语交谈,十分接地气。
几十年来,关学曾的北京琴书回荡在古老的北京城,北京琴书这一曲种也以其特殊的生命力萦绕在北京人的心里,现今50岁上下到更高年龄段的人们,对关学曾那些优美隽永的经典唱段至今记忆犹新。当北京琴书旋律响起时,人们眼前映现的是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老街坊们互致问候的风情画。
如今,关学曾离开我们已9年了,他的唱段和经典旋律已成为人们永久的回忆。他创立的北京琴书,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唱?在哪里还能听到北京琴书?北京琴书究竟还有多少观众?
他们为北京琴书而来
7月18日上午10点,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大家都是为了北京琴书而来。2015西城区“百姓戏剧展演”暨戏曲曲艺鉴赏体验活动在这里举行,主办方特邀了北京琴书文化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关学曾的关门弟子崔维克担任主讲。
在体验活动现场,崔维克从北京琴书诞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关学曾的鼓曲人生等多角度梳理了北京琴书艺术的发展脉络,并为现场观众演示了北京琴书的伴奏音乐和基本唱腔规律。随着讲解,许多观众争相上台,有板有眼地学唱起北京琴书,有滋有味,兴致盎然。之后,崔维克倾情演唱了北京琴书的名段《长寿村》,浓郁的京味儿、宛转悠扬的演唱引得全场掌声阵阵。
讲座结束,很多观众将崔维克团团围住,他们最关心的是北京琴书平时的演出情况及如何才能系统地学习北京琴书。“听说今天有北京琴书讲座,特别高兴,我早早地就来了。”一名自称是北京琴书的老观众说,“我喜欢北京琴书可有年头儿了,北京人喜欢北京琴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了,它可算是咱们老北京的特产。”而对于观众小王来说,这是她首次接触北京琴书,她对北京琴书的评价是“亲切、有味道”。她说:“要是有机会我也想学习和体验一下这门曲艺。”
新老观众的反应让崔维克很是高兴,虽然一场讲座下来已是满头大汗,但面对记者的时候,他仍然滔滔不绝。“通过这样的讲解和互动,主要是让观众对北京琴书从感情上有一种认同感,热爱北京、热爱北京文化、热爱北京琴书,至少,今天来的这些观众可以知道北京琴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学唱入门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崔维克的话语朴实而真挚。
艺术就在身边
北京琴书、单弦等充满北京味儿的鼓曲,一直被视为北京的一个标签,北京琴书更被称为“北京的音乐符号之一”。然而,北京琴书的生存现状却不乐观。专业学习北京琴书的好演员和好作品都越来越少,观众群体也日渐流失。在崔维克看来,北京琴书的历史比较短,其发展始终是与时代同步的,因此,北京琴书自身具有强大的内生力。只有充分激活这种艺术形式的内生力,贴近生活、反映时代,才能够找到一条可持续的生存发展之路,实现北京琴书的动态传承。
很显然,北京琴书的内生力更多地来自曲艺工作者对这门艺术的坚守。为不断传播和弘扬北京琴书,让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崔维克多年来潜心学习北京琴书演唱的基本原理,对北京琴书艺理、方法、规律进行积极探索,于2014年完成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北京琴书》的撰写,受到业内高度评价。
“从一定意义上讲,北京琴书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唱词上,因为,北京琴书的基本程式已经很完美。既要将关先生的唱段完好地继承下来,也需要不断有新的、优秀的唱段,来服务社会和大众。”据崔维克介绍,几年来,为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他创作并演唱了北京琴书唱段近百段,包括《逛北京》、《胡同春秋》、《幸福回忆暖心田》等,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欢迎。
“在积极辅导学生学唱北京琴书的同时,我还创作了《铁杵磨成针》、《北京精神进校门儿》、《少年司马光》等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作品。”崔维克说,吸引住这些年轻观众,让他们知道并最终爱上这门艺术,北京琴书就大有希望。
除了激发内生力,北京琴书要想传承、发扬光大,一个广阔的传播平台也很重要。北京市西城区文委正是看到这一点,连续举办了多场2015西城区“百姓戏剧展演”暨戏曲曲艺鉴赏体验活动。西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戏曲曲艺鉴赏体验活动包括北京琴书、京剧等内容,作为2015西城区“百姓戏剧展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搭建一个平台,引导群众近距离体验戏曲曲艺形式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就在身边。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