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国观众是通过大提琴家马友友顺带知道了与之长期合作的室内乐搭档—美国钢琴家伊曼纽尔·艾克斯。但其实,自1974年获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以来,艾克斯一直在钢琴独奏上建树不凡。
2008年,艾克斯曾随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来过一次上海。7年后,作为夏季音乐节的座上宾,他有机会与纽约爱乐乐团在此连开两场音乐会。昨晚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现年66岁的艾克斯在上交音乐厅的首秀。
因为加入了谐谑曲乐章,这首协奏曲在结构和感觉上都非常接近“交响曲”。独奏的钢琴也摆脱了与乐团竞奏的角色,而融身为乐团一员。在夏尔·迪图瓦指挥下,纽约爱乐当晚的表现不负美国五大乐团之一的美名,无论是独奏家还是乐团,声音色彩都相当丰富。乐评人李严欢称,艾克斯的演奏发挥了作曲家与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既尊重作曲家原意,也忠实地还原了原作,但这种忠实不代表刻板,而是在细节处理中充满钢琴家本人的智慧,也有他个人鲜明的印记。他的独奏家与室内乐演奏家的双重身份,也在这首协奏曲里表现得淋漓尽致,“钢琴作为乐团的一个声部,始终和乐团保持着密切交流。他对音乐中的和声走向把握非常明确,音乐整体呈现出一致的‘块状感’,一气呵成,又富有诗意。”
艾克斯出生于波兰利沃夫,母亲是钢琴家,父亲是一位业余歌唱家。在他成长的年代,孩子们学习乐器的氛围浓厚,“所以我也学了钢琴。”
6岁时,艾克斯坐上了钢琴凳。10岁,他随家人移居加拿大,两年后又迁往纽约,遇见了此生铭记的老师,当时执教于茱莉亚音乐学院的米奇斯瓦夫·明茨。明茨认为,学生的艺术才能远比琴技重要,艾克斯也因为自己在音乐上显露的强烈好奇心,得到老师格外照顾。
1974年,25岁的艾克斯在第一届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夺金,赢来近百份演出合约和职业独奏家生涯。不少音乐家谈及成功秘诀常常强调勤奋的重要性,艾克斯却有这样一通“夸张”感言:勤奋和天赋各占5%,剩下的90%都靠运气,“技术好的人太多了,一个人一定要有些运气才能成功。”
在鲁宾斯坦比赛上得奖,“就是纯运气。”艾克斯笑说,比赛现场那么多出色选手,哪些人的风格能被评委欣赏,又能在现场发挥出水平,都需运气助力。而遇到马友友,也被他形容为人生中最“走运”的一件事。
独奏之余,艾克斯也对室内乐抱有热情,四重奏和三重奏也都参与组建过。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两者并无太大区别,“但和朋友一起演奏更快乐。独奏都是一个人,难度较高,乐趣也相对少一些”。马友友,便是艾克斯在室内乐上多年的黄金搭档。二人合录了不少口碑上佳的奏鸣曲唱片,亦曾多次捧获格莱美奖。
22岁,艾克斯认识了马友友,那时,马友友也才16岁。那时两人已开始合奏,因性格契合成了好朋友。艾克斯眼里的马友友永远热情饱满,“他在音乐上有许多绝妙、独创的想法和大胆想象。就像郎朗,他们对古典乐界未来的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艾克斯慨叹,“我俩一起演奏44年了吧,有时我都很惊讶,友友也老了。”
昨晚的音乐会之前,艾克斯还抽空在上海音乐学院办了场钢琴大师班。课上,上音附中初一学生周士深,让他印象最深刻。
据现场旁听的观众说,周士深的琴声纯天然无污染,可能是很享受学生汩汩流出的琴声,深怕一不小心打断了他的天赋,艾克斯全程都在鼓励演奏,直到学生手上的货都出清了,他才说,“你就照这样继续弹下去吧。”这课就算上完了。
“他弹得太好了,我无话可说,只有让他继续弹,多弹一点。”采访时被问及这一段,艾克斯笑说。课上,还有两位学生弹了肖邦和舒曼,也受到他毫不吝啬的赞扬。
除了日常演出,艾克斯现任教于茱莉亚音乐学院。在他的印象里,茱莉亚和柯蒂斯近年涌现了不少技术精湛的中国学生,而从马友友和郎朗的讲述里,他也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现状有所了解。“中国有这么多人学钢琴,那么多人对古典乐有兴趣,又有新建音乐厅提供硬件条件,这是音乐家的幸运。”描述时,艾克斯真心诚意看好中国古典乐发展的未来,“在不远的将来,也许未来15、20年,我希望有更多美国学生来中国学中国音乐。我坚信这会发生。”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