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晚,张艺指挥中国国家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十面埋伏’——中俄法的音乐碰撞”交响音乐会,是国家大剧院2016年第五届“交响乐之春”系列音乐会中的第五场。与前三场音乐会的清一色中国作品不同,从第四场音乐会开始,曲目中出现了外国经典作品。“芭交“的第五场,更以“中俄法”三国风格形成“音乐碰撞”,形成曲目安排上的另一种格局。
今年的“交响乐之春”主题——中国交响乐记忆令人瞩目,而且意味深长。它不仅意味着对中国交响音乐百年创作历程的一次寻根之旅,也唤醒我们每一位听者内心那些贮存于交响音乐中的个人记忆。味蕾和听觉,最能以不可思议的完整性保存我们的生命记忆。一首作品或一段旋律将我们带回往日的感觉,酷似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中那个著名的细节:当“小玛德莱娜”点心浸在茶水中入口的那一刻,一种往日重现的令人战栗的幸福感传遍全身。《森吉德玛》,《红旗颂》,《瑶族舞曲》,《走西口》,《春江花月夜》……对于我,这些作品的每个主题,每段过渡,甚至其中的一声拨弦,都有“小玛德莱娜”点心的神奇功效。
在音乐会前的简短讲解中,张艺告诉听众,作为这场音乐会名字来源以及开场曲的交响叙事曲《十面埋伏》,也是他的“交响乐记忆”,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度过的学生岁月里就熟悉王树先生的这首作品。他提到其中的“画面感”,是此曲的鲜明特征。同时,作品也以歌唱性的旋律贯穿始终,比起那些以运用先进的现代作曲技法为借口,实则通篇皆是因陋就简的“伪旋律”的“呕哑嘲哳难为听”之作,这样的音乐无疑更契合大多数听众的审美期待、也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从“列营”、“升帐”、“出征”、“埋伏”、“战斗”,到“楚歌”、“胜利”,音乐的叙事线索也清晰而富有感染力。张艺与芭交的演绎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在强烈的高潮时刻,乐队的全奏音响仍有充分的圆润感,这对于我国乐团演奏我国作曲家的管弦乐,是相当难得的。但同时,高超的演奏水准也显示出作品本身的一些问题。王树的创作缺乏有创造性的音乐表达,使得那些单看文字颇有吸引力的内容,到了音乐中反而缺乏魅力,整首作品也没有独特的氛围。这或许是我们在回望百年中国交响音乐创作时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之一。交响音乐中的个性声音的确立,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之前的4月9日汤沐海指挥中国交响乐团演奏鲍元恺《炎黄风情》全曲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在指挥和乐团的高超水准之外,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是根本基础。在我们传统的说法中,关于演员和戏码的关系素有“戏保人”和“人保戏”的说法,但归根结底,如果“戏”本身有问题,“人”纵有再高的艺术造诣,也还是作用有限。
“中俄法的音乐碰撞”的“法”,是由吕思清担任独奏的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吕思清的甜美音色以及运用频繁的表情滑指,使得第二乐章著名的“船歌”旋律透出沁人心脾的美。下半场的柴科夫斯基《G大调第三组曲》,音乐会上听到的机会不多,充分显示出张艺指挥下的芭交近年来取得的长足进步。在篇幅占全曲一半的第四乐章“主题与变奏”中,有一段酷似《天鹅湖》中双人舞的小提琴独奏旋律,乐团首席王小毛的演奏十分精彩,充分显示了优秀乐团的风范,还有芭蕾乐团的经验与优势。 (王纪宴 音乐周报 )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