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现阶段学院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考察
摘 要:钢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多元化城市型国家。自20世纪以来,文化艺术及艺术教育的发展开始受到政府的日益重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提高新加坡国民素质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新加坡现阶段学院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考察,用以对照我国音乐教育作出启示与思考
新加坡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是位于马来西亚半岛南端的一个小岛国,距离赤道以北约136公里,总面积约714.3平方公里(2011年),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91.6%。新加坡常住人口约500万,其中华人占76.7%,马来人13.9%,印度人7.9%,其他种族1.5%,包括少量欧洲人和犹太人。新加坡华人大部分源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和海南等地,其中4成为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客家人和福州人等。南亚文化、伊斯兰文化、中国文化和东南亚文化是影响新加坡的四种文化因素,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印度教是新加坡的四大主要宗教。
特殊地理位置的新加坡,注重发展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合作关系,同时因其在历史、经济上与西方有着紧密联系的缘故,形成了它包容性强、多元的音乐文化特征。根植于中国传统汉文化而又兼容其他种族的多元文化,正是新加坡音乐文化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一、新加坡官方专业音乐教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加坡政府在经济步入正轨后,开始重视文化艺术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现有的五所专业艺术院校:南洋艺术学院音乐系——唯一的国立大专艺术学院;国立大学杨修桃音乐学院——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国立教育学院——唯一的师范学院;拉萨尔艺术学院——民办政府资助的艺术学院;新加坡艺术学校——第一所艺术中学。以上五所专业艺术院校主要借鉴和采用的是西方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从笔者掌握的资料和了解的情况而言,目前,无论从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团队、教学设备等方面来看,以上专业艺术院校代表着新加坡官方音乐教育的办学水平,笔者作了如下总结:
(一)专业设置系统化
由于新加坡在历史上一直为英国殖民地,其教育体制是在原英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与完善起来的,因此它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相通;同时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大多数的国家,所以它的教育又有着浓厚的东方色彩。官方办学开设的专业基本都包括西洋乐(管弦乐、钢琴)和作曲,某些院校增设有民乐与声乐专业。官方办学在专业设置上的特点在于,专业设置多元化,与国际名校的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专业学习上系统发展的可能性。音乐教育专业的开设,使得学生成为既能独立演奏的表演者,又能从事某种专业教学的复合型人才,大大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学制四年的音乐学士学位(Bachelor of Music(Honors)Degree)课程与学制二年的音乐研究生文凭(Graduate Diploma in Music Performance)课程使专业设置成为一个系统、科学的发展整体。
(二)入学考试严格化和学分制
官办专业艺术院校一年分春、秋两季入学考试,每季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报考。对于海外学生的报考,首先要进行的就是严格的入学资格审核,包括专业要求和语言要求。资格审核通过后,才能获取入学考试资格。入学后采取学分制。
(三)师资团队国际化
官办艺术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主课教师均为来自美国比博地音乐学院(Peabody Institute)等世界知名音乐学的教授以及在新加坡交响乐团任职的管弦乐各部首席,也聘请的是来自英国、美国、法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的一些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师资团队的国际化与政府的积极介入、长远规划是分不开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曾在1997年提出:“从全世界搜罗人才对新加坡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特殊国情的新加坡国小民少,完全依靠本地人才来推动艺术发展是远不够的。政府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吸引优秀海外人才来新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了新加坡政府的一项可持续发展政策,依赖优秀的人力资源和知识创新来推动本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四)办学规模和教学设备
艺术学院全部设立在新加坡的市区中心,与滨海艺术中心、维多利亚音乐厅、国家图书馆、博物馆等新加坡著名建筑物毗邻。南洋艺术学院的新校区是旧校区的三倍大,其演奏厅“Lee Foundation Theatre”拥有380余个座位,供教学使用的40余架钢琴中,三角钢琴20余架。 国立杨秀桃音乐学院占地面积19300平方米,其中包括拥有600余个座位的演奏厅,可容纳150余人的室内乐、独奏音乐厅,能容纳80余人的小演奏厅以及8间可容纳30-40人的讲座课室等。此外,各学院的图书馆藏书是一大特色和优势,光国外期刊就达近百种,这些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学生们很好地了解国外学术动态提供了积极、良好的窗口,同时也为他们毕业后直接赴国外深造创造了有利条件。2004年,政府推出了“环球校园”(Global School House)计划,旨在使新加坡发展成为全球首要的教育服务枢纽。政府的这一举措使得一些国外知名大学纷纷开始在新加坡设立分校,同时一些名校开始与新加坡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其中音乐院校包括中国中央音乐学院(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英国公开大学(Open University),英国威尔斯大学(University of Wales)等。与国际名校联合办学,对提高新加坡的音乐教育水平和引进世界一流的教育师资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之逐步成为能提供优质音乐教育资源的国际都市。(五)授课模式多样化
官办院校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也是其特点之一。各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授课方式分为:专业课、小组课、基础理论课、学术(专题)讨论课、排练课以及实习等。专业课(Professional course)、小组课(Group lesson)、基础理论课(Fundamental subjects)、学术(专题)讨论课(Special discuss course)、排练课(Class concert)、实习(Fieldwork)。其中小组课是专为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复调、曲式等专业基础课而开设的授课形式。基础理论课是针对音乐史学、音乐心理学而设立的授课形式。学术讨论课是一门由教授选定主题的专题讨论及辩论,问题极为广泛,师生围坐一起,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我能动性出发,老师只是一个主持者。通常一节课拟定一至两个主题,先由每个学生选择一个主题作三十分钟左右的陈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参与讨论。
二、新加坡社会音乐教育
新加坡私立音乐学校相对优于专业音乐院校,发展更为繁荣。早在三、四十年代,在新加坡已经存在了多间售卖西洋乐器的琴行,以调律维修钢琴与销售进口乐器为主,经营者也多为外国人以及南下的中国人。建国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动,一些私人乐器行开始增设音乐培训课程,从最初的简陋的几间课室,仅提供钢琴、小提琴几种单一课程的培训班,逐步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音乐教育机构,政府所设的民众俱乐部,民间各华人会馆也都相继开设各类培训班,同时也吸引了外国的一些音乐教育机构来新开设教育分校。据笔者了解,2005年,新加坡拥有私人音乐学校达107余间,至2007年已超过150余间,仅2004年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考级的考生就达21950人。私立琴行与私立音乐学校的逐年增多,这种竞争不断加大的情形,对教学质量、师资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学环境设施上的不断翻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新加坡众多的各种私立音乐学校中,有一些是由民间音乐团体创办的,但绝大多数是乐器商行的一种联合体,即各类乐器商行通过办音乐学校来获得一个稳定的乐器销售渠道,同时也用来提高其商行的社会知名度。这类业余的音乐培训学校除紧邻繁华的商业区开设外,还常在各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段和政府组屋区开设分校,以便利于学生的学习。来各类音乐培训学校就学的对象,除了以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其他一族就是年轻人和中年的家庭主妇太太。这些太太们,在工作和操持家庭事务之余,选择一门自己喜好的乐器来学习,以达到充实自己生活和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
根据新加坡人对所学音乐专业(含声乐、器乐)的选择做个排序的话,分别是:钢琴、小提琴、吉他和其他(包括电子键盘、管弦乐器、声乐等)。不难看出,在西洋乐器的选择上,钢琴的确是占据了首选之位。以新加坡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级(通常30人计)为例,学钢琴的人数约为5-12人,占到全班人数的15%-40%;学小提琴的人数约为3-5人,约占全班人数的10%-15%;吉他的在学人数与小提琴基本相近 ;在民族乐器的选择上,选学古筝的人教多,其次是琵琶、二胡等,其他类别乐器的学习人数则不到10%。之所以学钢琴的人数名列前茅,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加坡家庭有能力购买钢琴并开始进行学习;二是因为鉴于钢琴是所有乐器的基础,在新加坡,父母们在开启学龄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前都会让孩子先学习1-2年的钢琴,以打下扎实的基础和理论;三是新加坡开放型的人才策略,吸引来了本国、亚洲(中国四川、东北等地区居多)乃至欧美国家的一些毕业生,特别是在政府文化强国和钢琴热后,构成了新加坡的钢琴教师队伍和遍布各岛的琴行和钢琴教学点,其中,雅马哈音乐学校(Yamaha Music School)和歌德音乐学校是新加坡专业针对各个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钢琴和小提琴教学颇有名气的两大私立音乐培训机构。
(一)歌德音乐学校(Cristofori Music School)
歌德音乐学校的前身是新加坡歌德乐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80年,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乐器公司之一,公司下属的歌德音乐学校,总共有25间音乐教学分校遍布新加坡各岛。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0多名,学生近15000人,以为建立一个优雅的新加坡社会而努力耕耘为宗旨,最高宗旨是努力实现亚洲的文艺复兴社会,成为了新加坡最大的音乐培训学校之一。
1.办学宗旨和课程设置
歌德音乐学校强调,人类的基础,由“脑”(Mental)、“心”(Emotion) 、“身”(Physical)、“灵”(Spiritual)四个方面的自然原则构成,亦即成功的因素。在歌德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则提出了全人的教育源于三个方面:学术性技巧(Academic Skills- Mental)、学习技巧(Learning Skills- Emotion)、对学习过程的认知(Awareness of How I Learn),即全人教育的体现是让学生先掌握音乐的学术知识,再通过表演及发表会将所学的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学校设置了五大类课程,分别是:小小莫扎特音乐班、钢琴课程、小提琴课程、吉他课程和其他音乐课程。其中小小莫扎特音乐班是歌德音乐学校采用的由“Dr.E.L.Lancaster”编著的小组音乐课程,这是个专为3岁至5岁的儿童设计的音乐课程,旨在为学龄前儿童提供一个“寓教于乐”的早期启蒙音乐教育;钢琴和小提琴教学面向社会各个年龄阶层,主要是中小学生及幼、儿童;吉他教学的主要服务人群是成人,也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其他音乐课程则包含了成人钢琴、小组钢琴、流行音乐钢琴、管风琴、休闲吉他及音乐理论等 。为了增强在学儿童的音乐感、兴趣性、表演性、愉悦性、创意性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歌德学校从2000年开始特别设置了小组创意音乐课(GIL- Group Interactive Lesson ),实行每学期以一堂附有音乐主题的互动课取代一堂一对一的传统器乐教学方式,每一学期的互动课学习重点各有特色却又相辅相成,让在学儿童在互动中建立自信力,学习创意的思维,积极的态度,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及培养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歌德音乐学校每年还开设了四大音乐盛会,分别是:歌德钢琴比赛∕歌德钢琴艺术节;歌德创意大擂台;歌德学生演奏会暨颁奖典礼和歌德教师音乐会。2.严格的考级制度
新加坡沿袭的是英式教育体制,所以在各类艺术培训机构中,均以英国皇家考级制度(Associated Board Royal School of Music)作为教学及考核的标准,简称ABRSM。它起源于英国,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由皇家音乐学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校长Alexander MacKenzie爵士和皇家音乐学校(Royal College of Music)主任George Grove爵士共同创建于1889年,至今100余年。他们的目标是联合两家院校,建立一个考试机构,“以音乐教育发展这一无私动机为激励,……真正刺激人们追求高水准的成就和目标”。这一机构最初仅被命名为“联合委员会”,目的是为人们提供除了私立考试机构以外的另一种公正权威的选择,当时的私立考试机构被广泛认为是受利益所驱的机构,而联合委员会的目标则是为了促进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和考试。英皇考级科目设有键盘、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声乐、应用音乐、器乐合奏、合唱以及乐理。考试包括笔试、演奏、视唱练耳、视奏等多种形式。其中演奏和乐理考试由易到难分为1-8级。乐理考试的考生可以参加任意级别的考试,当通过乐理5级后,考生就有资格报考6级或者以上更高的任何级别的业余演奏考试,而报考演奏1-5级的考生则无需通过任何乐理考试。联合委员会在全球90多个国家设立音乐考试机构,全球每年参加考试人数达63万人次,已成为了历史最悠久、全世界规模最庞大、最具权威性的国际认可的音乐程度鉴定考试之一。
3.师资队伍专业化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的成功保证,在课程教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检验等方面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加坡的艺术培训机构对于教师的专业化要求非常高。如本岛两大最有声誉的私立艺术培训学校——歌德音乐学校和雅马哈音乐学校,均采取在全世界范围内重金聘请高学历、高水平教师的人才策略,并设有专门的师资招聘、考核制度及每周一次的专业的师资培训课程。根据笔者接触的情况来看,目前,歌德教师中50%为外籍教师,除了西洋乐器的教师有少数是新加坡自己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其余均为外聘的。而从事民族乐器教学的师资绝大部分则是从我们国内的大专院校和音乐团体聘请来的。此外,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歌德教师音乐会”及教学奖励制度,通过每学期一次的音乐会,创造了不同国籍教师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师资的国际化教学水平。虽说这类音乐培训学校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而开设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也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推动了新加坡业余音乐教育的发展与蓬勃。
4.特色
在新加坡开始专门学习乐器之前,开设有一项特殊的音乐基础课程,我们一般称之为CMC(Children Music Course)课程。这类课程都是由2-4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以小组方式,由家长陪同,有1-2位老师带领着以游戏或互动的方式进行启蒙音乐教育。在新加坡受欢迎的课程有雅马哈音乐学校的儿童音乐课程,科思达教育集团引用的铃木音乐教学体系课程以及歌德学校采用的Dr.E.L.Lancaster编著的“小小莫扎特”音乐班课程等。这类课程提供了幼、儿童早期接触不同种类音乐及乐器的机会,同时也增进了与其他同龄学生的互动,在团队生活中学习读谱及键盘演奏。这类音乐课程大体相似又各有其特色:雅马哈音乐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科思达教育集团(Crestar Education Group)引用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的启蒙课程,它注重儿童早期教育和创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歌德音乐学校的“小小莫扎特“音乐班课程旨在让儿童们跟随课程中的主角贝多芬熊、莫扎特鼠的神奇音乐之旅自然而充满乐趣的学习音乐。此外,这类课程的开设还解决了父母对于学龄前幼童学习音乐的一些疑虑,如孩子是否对音乐感兴趣和有天赋?究竟该让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乐器等等,同时也为父母们提供一些借鉴和预备。在CMC课程之后,孩子就有了音乐的最基础的概念,父母们就可以开始选择乐器的学习了。这类儿童启蒙音乐课程的目的不是仅培养少数天才,而是让大批的儿童通过学习音乐丰富生活,欣赏和喜爱音乐,提高全民的音乐素养。
三、结论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共存、中西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的国家。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建立不同音乐文化价值观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将新加坡音乐教育考察之旅,用以对照和思考我国的音乐教育现状,启发与思考作如下总结:
首先,新加坡政府的积极介入、长远规划和一系列高瞻远瞩的考量和举措,对新加坡的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
其次,新加坡的音乐教育课程是以多元文化音乐为基础的。从私立音乐学校的早期音乐启蒙教育开始,他们就把多元文化和音乐的内容传达给孩子,让孩子通过音乐去了解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与习俗,从而从小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认同,为其今后形成多元文化的音乐价值观打下基础。我国同样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是否也需要各民族之间相互的文化尊重与认同?文化价值对音乐教育提供一种引导,这种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价值观也是我们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目前亟待建立的。
再次,新加坡注重因材施教,多元文化课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课程以及形式多样化的中英双语音乐教学课堂,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最后,新加坡的音乐教育虽然已近普及化发展但仍有若干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政府重视发展音乐文化与艺术教育的时间还比较短,全盘西化的教育体制还缺乏本土根基;沿用西方基本乐理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体系和音乐教育的课程基础,这就使得学生们从小接触到的多是西方的音乐,从而忽略了自己本土的、传统的音乐文化。现今在以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重视之际,新加坡拥有多元种族的优势,应该尝试着根据各民族的音乐特点,将音乐教学与本地音乐文化紧密联系。对照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即:由于近现代西方音乐学院教学体制的植入,以中国音乐为主干的教育体系被忽略。中新两国,类似的音乐文化背景注定了其相互之间学习、借鉴的可能性与必需性。
参考文献:
[1]杜亚雄.多元的新加坡音乐传统[P]. 音乐周报,2006.
[2]曹月.新加坡音乐教育观感[J].音乐天地.1996.
作者简介:
孔 旭(1979- ),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系。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