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青墩先民刀耕火种,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6000年后,被誉为“江苏河姆渡”的新石器时代青墩遗址——江苏海安市成为了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级市。“一念之善,源于长期的守善。近年来,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和特殊群体享受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海安市文明生活的日常,这样的日常处处彰显大爱。”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严长江说。
公益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文明则是城市之魂。从“海安义工联”到“福缘志愿者服务大队”,从“580(我帮您)志愿服务站”到点亮心灯的“惠心社”,无不体现一个城市的气质和素养,一个城市的文明和谐。这几个在全省赫赫有名的公益招牌就在当地每个老百姓的身边,当你出现困境时就会悄无声息地降临。
义工联善举暖人心
最近,得知李堡镇丁所初级中学初一学生贾阳阳(化名)学习成绩又有了进步时,王美琴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王美琴是海安义工联会长,两年前,她和海安义工联志愿者在一次走访时得知,阳阳年幼时因家庭变故,和年过七旬的外婆过着极其艰辛的生活。为让阳阳顺利完成学业,义工联志愿者除了为她提供生活用品外,还为她募集每年1000元的助学金,读初中后每年再增加1000元。
懂事乖巧的阳阳说,如果不是义工联的资助,自己和外婆不知怎么才能渡过困境。“是义工联的一群爱心叔叔阿姨给了我和外婆重新生活的勇气,我一定好好学习,还要把外婆照顾好。”阳阳逢人便说。
说起海安义工联,在海安当地可是家喻户晓。从七年前成立时推出的“爱·陪伴”助老项目开始,义工联先后推出“关爱留守儿童”“爱在身边”助学行动、“雷锋精神伴我行”和“助残扶弱”等多个公益项目,哪里有困难群众的需要,哪里就能见到义工联的志愿者。最让王美琴感动的是,爱心就像星星之火绵延不绝,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义工联。目前,义工联注册志愿者有3328名,连续7年助老帮困数万人次,而直接获得资金和物资帮扶的贫困学子超过了100名,困难家庭超过了100户。
今年63岁的老人蔡进是当地一名爱心企业家,自2015年加入义工联后,他再忙都要抽出周末时间到各个敬老院为老人做义工。为了帮助老人理发,蔡进自学了理发,还用坏了七八套理发工具。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事公益20多年的他,以义工联志愿者的名义在女儿婚礼上捐出50万元用于爱心助学,目前已有百名学生受助。“孩子结婚请明星大操大办,还不如将省下的钱让更多的贫困学子走出家庭困境,这是给孩子最好的结婚礼物。”
“爱心妈妈”一对一帮扶 57个孤娃成了“福娃”
“妈妈,妈妈。”每次见到福缘志愿者服务大队副大队长曹红梅时,13岁的童佳佳(化名)都会欢快地叫着。而看到佳佳开心的样子,曹红梅也非常欣慰。她并非孩子的亲身母亲,但已经与佳佳一对一结对帮扶了四年,这样的爱心还会继续下去。
记者了解到,佳佳是一名孤儿,养母几年前病逝后,只能跟着年近七旬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爷爷奶奶生活,生活的困境让她少有孩子的天真烂漫,变得越来越胆小、孤僻。转机从她9岁那一年开始。一直从事社会公益的曹红梅发现佳佳的情况后,与其结成了帮扶对子。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曹红梅时常为孩子买来吃穿用品,在学习方面更是关爱有加。曹红梅甚至自掏腰包给佳佳报了乐器培训班,目前佳佳已经获得了二胡八级证书,性格也逐渐开朗了起来。
像佳佳一样得到“爱心妈妈”一对一结对资助的还有今年9岁的徐浩浩(化名),他的父母在三年前的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志愿者王兰主动自去年与其对接成为了孩子的“爱心妈妈”,时常将浩浩带回家住几天,为他买衣服和生活用品,特别是给了孩子缺失的母爱。志愿者潘晓琴也加入了进来,给予浩浩更多的关爱,他的生活里又迸发出了笑声。“买好吃的,买新衣服,和我一起学习,她们都是我的好妈妈。”浩浩常常挂在嘴边说。
记者了解到,像佳佳和浩浩一样得到爱心帮助的孤儿有57个,他们不再是他人眼里的“孤娃”,而是健康成长的“福娃”。同是“爱心妈妈”的崔建霞是福缘志愿者大队的秘书长,她介绍,成立于2012年的福缘志愿者大队专注于全市孤儿的健康成长,目前有登记在册的志愿者1050名。“成立前夕,我们进行了广泛调研,发现不少孤儿因为缺少父母亲情陪护以及家庭教育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如何给予他们‘父母式’的陪护,在他们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给他们温暖和正确的引导,这或许可以改变他们未来的人生。为了这类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给每个孩子建立了‘福娃’档案,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关爱。”
“我帮您”为弱势群体解难圆梦
日前,家住开发区上湖街道堑南村92的抗战老兵陈龙又吃上了一顿热腾腾的新鲜饺子。老人喜欢吃饺子,这顿饺子是刘宏燕为他包的。原来,老人年老体弱,再加上老人的子女因家境并不宽裕常年在外地打工,生活极其不便,平时难得吃上一顿饺子。
为此,刘宏燕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担子,但由于她还义务承担了守护烈士墓地以及从事一份保洁工作,她只能隔几天才能到老人家里一趟,帮老人洗澡洗衣服,为老人做饭。而每次买衣服买菜的钱都是刘宏从自己微薄的保洁收入里挤出来的。刘宏燕的家人告诉记者,她一个夏天没有舍得买一个西瓜,倒是买了不少西瓜送给孤寡老人。
刘宏燕是一名已经退休的58岁老党员,也是开发区580(我帮您)志愿服务站的一名志愿者。她说:“我不仅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志愿者。像陈龙老爹在抗战时期吃了不少苦头,我们不能让老人流血又流泪,我给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记者了解到,为了有更多收入从事公益,身体不佳的刘宏燕放弃享受退休后的清福,而是找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用辛苦挣来的钱帮助过十多位孤寡老人和因故致残的老人。
据悉,580志愿服务站有像刘宏燕这样的志愿者一万余名。仅2018年,580志愿服务站开展各种规模志愿活动800余次,各类受助群体达60000人次。家住西场街道的许映龙今年27岁,因一场车祸严重致残,由于家境困难连一辆轮椅都买不起,在一次580志愿站开展的“微心愿”征集活动中想要一辆轮椅。一个月后,580志愿者集体出资购买了一辆轮椅送到了他的家里。
记者了解到,580志愿服务站自2014年成立以来,积极推进“党建+公益”的架构模式,立足社区服务,以满足群众实际需求为宗旨。同时与海安义工联、福缘志愿者大队等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建成志愿服务联盟,常态化开展“我是你的眼”“爱心助空巢”“留守不孤单”“微爱暖侨”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走访弱势群体家庭,了解他们生活困境和实际需求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微心愿”,用真心真情温暖了弱势群体。项目开展以来,累计帮助767名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解了难、圆了梦。
“惠心社”点亮38名特殊孩子的“心灯”
14岁的沈元元(化名)是开发区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父亲几年前工地上干活时不慎从高处坠落摔伤,至今不能从事体力活,加上母亲早年离家出走,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由于家庭一系列变故,元元自小就养成了诸多不健康的心理和习惯,特别是对家庭失去了信心,脾气异常暴怒,在学校还经常逃课,父亲对其也无法管教。“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纠正,极可能误入歧途。当我们得知以后,立即对孩子采取了相关情绪疏导措施,同时与孩子聊他感兴趣的话题,很快赢得孩子的信任,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后,孩子开始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成绩也在逐步上升。”徐颖介绍。
徐颖是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的一名教师,曾在家长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014年,徐颖接待过16名需要疏导的孩子,其中有12名来自于特殊家庭,这让徐颖感觉到对特殊群体的孩子心理援助刻不容缓,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困境儿童提供心灵滋养,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2015年,立志于点亮特殊孩子群体心灯的“惠心社”应运而生。“惠心社主要致力于对未成年人心理实施个性化援助,服务对象主要是单亲、重组家庭、犯罪人员未成年子女及留守儿童,增强他们生活的自信心。”徐颖介绍。
徐颖认为:“陷入困境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如果不加以心理疏导,遇到不顺心的事极易作出不当行为。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能用有色眼镜来看他,而是要采取理解和宽容的手段帮助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让他们一步步走出困境。”与元元相似的张琨琨(化名)是曲塘镇一所学校的初中学生,因父母离异变得性格异常,在家里常常因为惹事招到殴打,这导致他性格易怒,不爱读书,对任何人都时刻加以防备,经常对同学拳打脚踢,有一次甚至用铅笔刀对着同学和老师,差点发生意外。在徐颖及其他惠心社志愿者的及时心理干预下,坤坤的性格有所改变。志愿者同时对其家长也进行了心理干预,目前效果良好。
三年多来,惠心社已实施5个公益项目,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近200次,参与人数超过了一万人,包括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单亲贫困母亲等在内的受助对象338人,其中困境儿童38人。
在连日的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海安市上述四大文明公益品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四者间往往相互融合,又互为补充,常态化开展“我是你的眼”“爱心助空巢”“留守不孤单”等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所做的事也许并不惊天动地,却温暖了整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