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音乐表演理论学科国际高峰论坛在上海音乐学院落幕
2019年11月13日,首届音乐表演理论学科国际高峰论坛在上海音乐学院圆满落幕。在为期两天半的论坛活动中,通过20场讲座、3场讲座音乐会以及圆桌自由讨论会议,发布与展示了诸多国际上最新、最热、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本次论坛主题为“音乐表演是否需要研究?——音乐表演理论的未来”,包含了“表演与历史”“表演与心理学”“表演与音乐家”“表演与音乐理论”“表演与教育学”“表演与社会学”六个议题。
11月11日上午9时,本次国际高峰论坛隆重开幕。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徐旭出席开幕式,近50所国内高校的师生参与其中,我院研究生部党总支书记陈强斌教授主持开幕式并向参会者表示欢迎。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刘英教授首先致辞,从中国音乐《碣石调·幽兰》的曲谱研究展开,表明音乐表演自古已有。刘英教授从宋元时代谈论至今,还探讨了英、德、美、澳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
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丁凡教授代表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俞峰教授致辞,她从艺术教育的角度陈述了音乐表演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丁凡教授认为音乐表演是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舞台行为,也是诸多音乐学科的中心学科和牵引学科,对音乐表演的学术高度和艺术品质的追求是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更高目标。
在开幕式上,本次论坛发起者、论坛执行主席、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张巍教授进行了题为“音乐表演理论研究的思考”的主题发言。他提出“音乐表演是否需要研究?音乐表演是否值得研究?音乐表演如何研究?”的三个问题,并阐述了举办此次论坛的重要原因,其一是由于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二是表演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此外,张巍教授对音乐表演研究的内容进行了论域的阐述。
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外23位音乐表演和表演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表演方面,既有刘德海先生、龚一先生等国内著名演奏大师,孙文妍教授、成海华教授领衔的江南丝竹乐团,也有国外著名的E-MEX室内乐团。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来自于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澳大利亚与日本,如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主任乔纳森·邓斯彼教授,英国剑桥大学、肖邦钢琴大赛的评委约翰·林克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多罗迪亚·费比安等人,他们围绕着“表演与音乐家”“音乐学与音乐表演理论研究”“作曲技术理论对表演的影响”等多个主题展开主题发言。国内的学者有来自于我院的杨燕迪教授、刘红教授、萧梅教授、李小诺教授、邹彦教授、杨健教授,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高拂晓研究员、澳门大学周全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刘洪副教授等。国内学者的研究既涵盖了西方音乐表演研究,也涉及到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表演形态,密切关注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形态和表演者在实践过程中养成的唱奏表演经验之间的联系。此外,亦有音乐表演心理研究、学科发展与建设等不同维度的研究。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充分体现出跨学科、多元化、国际化的研究视角。
在闭幕式讨论环节,现场的各位专家教授针对表演理论,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进行了多维的“对话”,以热烈的讨论,为本次高峰论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