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
小学生由于心理发展尚不健全,在学校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就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并在长期积压中形成心理疾病。例如,小学生由于离开了父母的陪伴,容易产生对学校环境的不信任感,从而降低安全感,由于在学校需要经常面临作业与考试,以及与他人的评比,容易使小学生产生紧张感;由于难以适应与他人的交往,导致在学校中朋友较少,也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孤独感。而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则能缓解甚至消除小学生心理中的一些不良情绪,使小学生心理更健康地成长。
一、营造良好氛围,增加学生安全感
音乐对于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科学家曾做过实验,对一些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播放音乐,发现他们在听到音乐后会表现得特别安静,甚至手臂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而有序地摆动。尽管幼儿尚不能听懂,但足以证明幼儿已经对音乐有了较强的感知能力。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会慢慢放松下来,尤其是在舒缓的音乐中,更能让幼儿降低自己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恐惧,这也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事实依据。和幼儿一样,小学生也是处于心理逐步发展的时期,音乐对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尤其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的学生,他们进入到了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因而心理上会抱有很大的警惕,尤其是面对陌生教师与陌生同学时,也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恐惧。在这种环境里,通过音乐课堂播放一些音乐,则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得到内心的放松,不再恐惧,从而增加自身的安全感。这种音乐教育也可以脱离课堂之外,例如在学校里,利用课间时间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促进学生的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愉悦学生心理,减少学生紧张感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娱乐形式,因而具有让人娱乐的作用。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跑线上,他们会面临着许多的压力,包括考试的压力或者来自于家长的一些压力。而一些家长缺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关注,他们认为只要严加管教学生,就可以学好,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更加重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很多小学生的心理都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中,长期保持这种紧张的心理,很容易对心理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音乐教育则是一副很好的“解压剂”,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聆听音乐或者是演唱音乐,能够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愉悦,从而忘掉忧虑,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音乐之中,慢慢地变得不再紧张。音乐可以让学生暂时地从自己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不再关注繁琐的学习课程,而去享受音乐的韵律,使心理得到放松,这样心理上对学习也有着促进作用。这种音乐教育并不必局限于音乐课堂里,例如在语文课或数学课上,也可以在一堂课上课或下课时由授课老师播放一些音乐,缓解学生在课堂上因学习压力产生的紧张感。
三、促进学生交流,消除学生孤独感
音乐教育还可以起到促进学生交流的作用,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因为在音乐教育中,小学生的心情都是比较快乐的,他们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也会更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这样便使得学生不再感到孤独。而且在音乐教育中通过一些音乐游戏的形式,还可以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小学生交往的氛围。例如,在音乐课的时候,为学生播放《找朋友》的音乐。小学生虽然都乐于交友,但是也需要一个交友的契机,以加强彼此的认识。这种形式的音乐教育就起到了作用,让学生在音乐中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互相介绍自己,互相游戏打闹,慢慢加深了彼此的关系。有些交往能力差的小朋友,也能在这种环境的带动下慢慢尝试着与他人交流,从而使学生的孤独感得到了消解,交到一些好朋友。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