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初心晨启·宣言》借着歌声惊破云雾
该剧由宁波大学音乐学院梁卿教授担任编剧并执导,宁波大学白鹭林剧社演出,以“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上世纪20年代初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性命守护党章与理想的革命事迹。
想讲述一段过去的革命故事很简单,可要让这故事与当下接轨,并达到“学习、敬畏与传承”的目的,却并非易事。宁波大学原创音乐剧《初心晨启·宣言》借助数首诗意与激昂交融的歌曲,成功将共产党人们的赤忱展现在舞台灯光之下,剧终落幕时掌声雷动,无数观众为之动容,与之共情。
该剧由宁波大学音乐学院梁卿教授担任编剧并执导,宁波大学白鹭林剧社演出,以“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上世纪20年代初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性命守护党章与理想的革命事迹。
张人亚的形象,起初就像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几张老照片,是遥远的历史人物。然而伴随着诗意的歌词与贯穿全剧的三场大雨,张人亚、李四、小凤等人物在昏黄的灯光下被舞台逐一复活,恰似于无声处乍起的一声惊雷,响起在1922年的上海雨夜。
张人亚是全剧的中心人物,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和党章的守护人,他最初在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引路人形象,仿佛生来就有着可依赖的亲和力,坚毅且有理想,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令广大劳动者摆脱穷苦的命运,才能撕破黑夜,引来曙光。而小人物李四更像是所有观众的缩影,是共情的代入者,他向张人亚提出的疑问也正是观众们的疑问。他在剧中成长,也带领着观众学习与成长。
音乐剧的特点之一,就是音乐能够对剧情起到推动作用,同时能够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为丰满。流行的曲风在当下也更能带动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剧中三场大雨,也恰恰都与音乐剧唱段密切相关。
二重唱《问雨》前奏响起之时,是全剧第一次出现“雨”这一意象。此时的“雨”代表着情绪上的迷茫,淅淅沥沥的雨声也是诗意的序章。李四出场后被张人亚所救,他从这位仁厚的兄长口中听到了“革命”二字。然而此时的“革命”对他而言是死亡的代名词,是令他兄弟失散,离家千里的原因。他用歌声替观众提出了第一声质疑:“难道我应该埋怨自己,是我太年轻,不明事理?”
紧接着,工人俱乐部的会议与哥哥的再次出现,让李四的心境逐渐转变,他逐渐意识到哥哥与张人亚所坚持的革命,其实并不是晦涩难懂的空谈,更不是造成一切苦难的根源。恰恰相反,革命正是为了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为了终结民族的苦难,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随后的“监狱拷打”之中,伴着熟悉的《国际歌》曲调,英勇就义的革命者们在李四的面前走向血色刑场,一首激昂而坚毅的《追寻》将全剧的情感表述带向高潮。“要为它奉献青春,甚至为它遭受酷刑。只为它撕破黎明,去唤醒去解救众生灵。”在剧情与歌曲的双重感染下,革命的意义穿越历史来到当下,无比鲜活。
如果是李四的存在是为了带领着观众一同成长,真正理解革命的意义与价值,那么当小凤作为张人亚的亲人,背着琵琶扛着包裹怯生生上场之时,坚毅革命背后的人性温情也逐渐在舞台上掀开一角,令观众产生跨越时代的共鸣。
作为强权欺压之下的受害者,小凤与她的琵琶一样,温柔中带着坚强。当她终于决定拿起那把尘封许久的琵琶之时,全剧的第二场雨也悄然来临。闷雷雨下,将观众的心再次引向满腔柔情:“但只要你勇敢再次相信,心一定就从此雨霁月明,云淡风轻。”一曲琵琶过后,小凤忍不住失声痛哭,过去所遭受的苦难都在此刻宣泄,在革命的指引下,未来虽有狂风暴雨,但终会雨霁月明。
李四与小凤的二重唱《问雨》,与先前李四与张人亚的《问雨》有着情感上的递进,从雨雾迷蒙到雨霁月明,革命的火种已经播下,革命的意义也逐渐明晰:为了千万个小凤,为了家园与故土,为了将来崭新的天地。
小凤是众人所保护着的对象,也是革命血色下的一抹温情。每当她出场,总会响起一首轻柔的《渔光曲》,这首本不应该出现在这一时代的歌曲,却在剧中反复出现了三次,进而被抽象为一种情感与家乡的象征。张人亚的老家是宁波霞浦,而临海的城市往往带着渔乡情结。这里的《渔光曲》与先前那两场淅沥的雨再次呼应,不仅代表着小凤从何而来,还代表着张人亚心中不忍割舍的父母与故乡,更是一切革命者渴望着的、为之奋斗着的未来,是我们生活着的当下。
全剧的第三场大雨,围绕着张人亚与其父亲展开。在经历了李四的成长、小凤的坚强之后,张人亚作为中心人物,也展露了其人性中的彷徨与抉择时的两难。此时的雨,是压抑与痛苦的雨,代表着自古忠孝不得两全的矛盾。革命的道路漫长且孤独,而这份孤独,在剧中则体现为张人亚因地下工作而无法对父亲开口的苦楚。
父母对子女的爱最为沉重,也最容令人产生共情。张人亚将党章托付给父亲后的那一跪,既是他为革命坚守的不改初心,亦是父亲向儿子妥协的如山父爱。“无声处惊雷乍响,消散胸中刹那的彷徨,转身之后,此去山河长”,诗意又沉重的歌词,不由得令观众动容。原来哪怕是无畏的黎明,在穿透血色与黑暗前也会彷徨。
人性的光辉,真挚且柔软。革命英雄并非生来就坚毅勇敢,他们其实和普通人一样,也有着柔软与温情的一面。
初心与信仰本是抽象的概括,但其背后那些坚守初心的革命先辈却是活生生的人,有人便有共鸣。如果说纪念馆的雕塑代表着陌生,代表着过去与距离,那么雕塑在舞台上的复活则代表着人性的回归,代表着历史的陌生感被舞台与音乐逐步溶解,如惊雷乍起,年轻观众的共情也在此刻悄然产生,进而达到“学习、敬仰与传承”的目的。
“似夜行船乍鸣笛,声惊破云雾飞千里”,在新时代新青年急需学习与传承革命初心的当下,音乐剧《初心晨启·宣言》借着歌声惊破云雾,带着赤忱的“初心”再度起航。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