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吴霜:合唱学会简谱要比学五线谱实惠简易得多
两天前,我给一个团队上了一节课,讲的主题是“识简谱”,听课对象是一支合唱团,大概有三十多人。课上得不错,很有效果,大多数人基本认识了那些用数字代表的音符,还有节奏,学会了数拍子,最后他们竟可以看着简谱开始试着唱“啦啦啦……”了。
现在社会上合唱团越来越多,普及到几乎是单位有、机关有、社团有、街道有的程度。歌唱已经不只是一种音乐活动,而和健身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男女老少人皆参与。许多文艺形式技术性都很强,唯有唱歌似乎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一种活动。不过,大多数业余合唱团都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参与唱歌的许多人能唱歌,却不识谱。
这几乎成了中国歌唱人群中的一个普遍存在同时也被普遍原谅的缺点。人们不觉得不识谱是不好的,反正我不会,他也不会,整个合唱团里识谱的就没有几个,歌嘛,听听就会了,会了就能唱了不是吗?谁也别笑话谁。我想起中国戏曲的传统教育方式,口口相传,口传心授,一代又一代就这么传下来。中国民族音乐,基础都差不到哪儿去,表演艺术最重要的是结果,如果一个演员能唱能演且演得出众而精彩,就不管所以然是怎样了。在这里,我可以拿我妈妈的例子说明问题。我妈妈新凤霞是著名的戏曲演员,她闪亮夺目的成功是人人皆知的,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我妈妈不识谱。她的演唱要么是她自己创腔由琴师记谱固定下来,要么是由琴师根据她的演唱特点编曲后再一句句教给她的。这里面还有过一件趣事,在我妈妈还很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一位音乐家想教会她认识简谱。那位音乐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著名歌唱家盛加仑先生,当年很著名的电影《夜半歌声》中的插曲就是盛先生唱的。盛先生应我爸爸的请求想让戏曲领域中的天才、我妈妈新凤霞能够学会识谱,让她的能力如虎添翼。但是结果失败了,我妈妈告诉过我,她没学会。其实主要是她不想学,她觉得不学那个乱七八糟的符号也不妨碍她在舞台上歌舞表演。要知道那个年代演艺圈尤其是戏曲圈不识谱是一种普遍现象,也不丢人,因为靠模仿和想象也能够完成任务。当年许多民间艺人们的歌唱过程经常是这样的。
我和我妈妈是不同的。因为我比妈妈幸运,生长在和平年代,接受了系统的文化教育。家庭影响和规范教育使我在幼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识简谱。等我开始学习音乐、练习钢琴的时候,我又学会了五线谱。
如今在合唱团的专业引领者中间有一个普遍的认知,主张合唱团员必须要学会认识五线谱。因为那样才专业,才符合高档合唱团的水平,合唱团要达到最好的歌唱水平,一定是要会看合唱总谱的,真正的合唱谱是五线谱。而用简谱,在专业人员眼里实在是不够格的。于是出现了合唱指挥要求团员们懂五线谱,而大批的合唱团员看不懂也学不会,最后在无奈、对抗中磕磕绊绊地排练……
在这儿,我想为大多数的民间合唱团员们说几句话,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学习简谱是实际而可行的。我支持他们学简谱而不是五线谱。为什么?五线谱是针对钢琴弹奏者而言的读谱工具,简谱是针对非弹奏钢琴的歌者采用的读谱工具。五线谱,顾名思义,是标识在五条横线当中的符点,其位置与钢琴的琴键相对应,弹钢琴的人一目了然,只要学习钢琴弹奏,配合着符点鲜明的五线谱,你立刻知道手指该按在钢琴的哪个琴键上。五线谱就是为了这个需求而发明的,在专业中,我们称其为固定调。简谱的用途其实更加广泛,它用七个阿拉伯数字来表示音高,你不在钢琴边,不用固定调性,就可以随意哼唱,适合不会弹奏钢琴的人应用。我们管这种记谱法叫做守调。
钢琴一直都是西洋音乐的常用乐器,我是在学习钢琴之后学会五线谱的。我习惯的是在弹琴的时候看五线谱,清晰的位置和我的歌唱位置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这是音乐专业者的常态。但是要求业余歌唱者们必须学会五线谱就有些强人所难,他们不弹钢琴,不知琴键的固定音高位置,学五线谱会变成一种华而不实的矫情,五条线对他们而言像五道墙壁一样密密实实不可逾越,因为不弹钢琴就会对五线谱毫无理性感知,学起来会非常困难。
因此,我认为,除了少数专业水平的合唱团以外,让团员们学会简谱要比学五线谱实惠而简易得多,也可行得多。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