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季平:用中国音乐讲述中国故事
赵季平在秦岭采风 资料图片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书衣
近日,《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出版发行。该选集共18卷23部作品(包括5首古诗词)总谱,创作时间跨度40余年,较全面地展示了赵季平音乐创作的轨迹和发展、成熟的进程。作品集可谓是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个人音乐作品出版物,是由省一级音乐家协会负责组织编撰的作曲家总谱集,是用扫码就可以欣赏作品的纸质出版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出版计划是一次有意义有价值的行动。
今年76岁的赵季平还是很忙,尽管他的作品已经超过了上千部,并且获奖无数、享誉海内外,但他依然停不下来。“我每天早起吃完早饭写3个小时,坐那儿就开始,已经成为习惯了。”他的工作节奏总是紧张而忙碌,“我学生说赵老师您还在那写,累不累?我说,写惯了是种享受。他们用电脑敲,我还是手写。”赵季平已经这样写作了50多年,中国的民族音乐早已融化在他的血液中。
新年伊始,由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策划,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的《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与广大读者和听众见面,此次出版的作品一书一码,读者可以通过扫码在线视听。
让民族音乐书写中国气派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内含18卷23部作品总谱,分为管弦乐和民族管弦乐两大部分,其中管弦乐作品包含《第一交响乐》《乔家大院》《丝绸之路音乐瞬间——管弦乐小品三首》《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二琵琶协奏曲》《大宅门写意》以及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管弦乐队版)、《中国古诗词歌曲五首》、《关山月》(为大提琴、琵琶、笙、塔布拉鼓而作);民族管弦乐作品包含《第二交响乐——和平颂》《庆典序曲》《古槐寻根》《悼歌》《觅》《大宅门——卢沟晓月》,管子协奏曲《丝绸之路幻想组曲》,二胡协奏曲《心香》,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民族管弦乐队版)、《第三交响乐——风雅颂之交响》。这些作品是赵季平管弦乐、民族管弦乐中的代表性优秀作品,集中展示了赵季平音乐创作的丰硕成果,展现了这位音乐家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导下,怀揣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扎根生活、扎根民间,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的创作之路。
谈到《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的编撰出版,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尚飞林介绍说:“2019年,《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编撰出版项目正式确立,并成立了组织工作和编辑机构,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18卷23部作品(包括5首古诗词)总谱,创作时间跨度40余年,较全面地展示了赵季平音乐创作的轨迹和发展、成熟的进程。作品集可谓是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个人音乐作品出版物,是由省一级音乐家协会负责组织编撰的作曲家总谱集,是用扫码就可以欣赏作品的纸质出版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出版计划是一次有意义有价值的行动。”
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赵季平完成于2006年的大提琴与民族管弦乐队的协奏曲《庄周梦》,历经10年,数易其稿,是作曲家对中国老庄哲学、中国民族器乐及大提琴长期思考的结晶。马友友与香港中乐团2008年11月在香港首演之后,王健、秦立巍、康乔瑄、邱应钦、董晓霞等大提琴演奏家都曾演奏过这部作品,体现了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
“作曲家写的作品为演奏者们接受并喜爱,这是硬道理,《庄周梦》这部作品便是范例。独奏大提琴的音乐抒发和技巧展示,都堪称经典。其中,独奏大提琴声部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韵律,充当了《庄周梦》的主述,并由此形成对庄子哲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的‘翻译’,也是对‘周为蝶,蝶为周’的精妙诠释。”著名作曲家崔炳元说,“赵季平的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以其简练的笔触、严谨的织体、丰富的乐思、奇妙的音响,为我们创作了一部带有鲜明中国文化印记的伟大音乐作品,而通过马友友、王健等国际一线演奏家的频繁演奏,让更多的人听到这部作品。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范例。
”管子协奏曲《丝绸之路幻想组曲》,是赵季平为著名管子演奏家吴晓钟量身定制的作品。全曲通过“长安别”“古道吟”“凉州乐”“楼兰梦”“龟兹舞”5个乐章表现古丝绸之路的苍凉、悲壮、辽阔和高古,孕育着一种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面对艰辛的勇敢与无畏,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在敦煌采风期间,赵季平搜集了大量民歌,并让这些民歌在器乐作品中鲜活起来,使作品具有泥土的芳香和生命艺术之灵魂。20世纪90年代初,吴晓钟与新加坡华乐团合作演出了这部作品。后来,法国萨克斯演奏家克里斯蒂安•沃斯将这首作品移植到萨克斯演奏,并在世界各地演出。
让艺术走进平凡生活
回忆父亲赵望云,赵季平说:“我的艺术审美和音乐追求,直接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我是在他的画案旁边长大的,这种艺术熏陶是最直接的。他的作品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他的视角关注的都是老百姓。他的作品多的是冀中平原、关中大地、河西走廊、祁连山和当地老百姓。可以说,老百姓就是他的视觉中心,他观察老百姓的视角是一种温暖、一种热爱的视角。而我的音乐观是来自我父亲的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美学观。1972年,他给我画了一本册页,封面上写着——生活实践是艺术的源泉。这句话让我受益终生。”
“《大宅门写意》是赵季平根据电视剧《大宅门》音乐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民族乐器与西方管弦乐队混合编制。尽管这部作品以纯音乐的形式独立成篇,且整体结构迥异于电视剧的音乐创作,但其主旨内蕴、戏剧性对比均以电视剧音乐的创意为前提,也可以说,立足电视剧《大宅门》的叙事进程及其音画组合关系,来把握各主题音乐及展开段落,是理解《大宅门写意》的密钥。”宁波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杨红光认为,“从已出版的《大宅门音乐专辑》中可见,电视剧《大宅门》共有24段音乐,涵括《大宅门》主题歌、片头曲、人物主题音乐、背景音乐等。其中,除《世家》《思归》主题外,作曲家还为剧中女主人公黄春、香秀、槐花分别创作了主题音乐。”赵季平的《大宅门写意》,采用京剧的音乐元素,扩展为具有民族色彩的音乐语言,打击乐与乐队交相辉映,京胡高亢深沉的旋律引出广阔厚重的交响,为观众讲述了一则具有民族魂魄、民族精神的动人故事。之后,赵季平又将这部作品写了交响乐版,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器的碰撞,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交响音乐语汇的融合,地道的老北京味道与西洋乐队的对话,更显出赵季平立足民族民间,讲好中国故事的初心和气派。
取自舞剧《大漠孤烟直》里第二和第四幕的《悼歌》和《觅》,两首作品虽然短小,却能够清晰地看到赵季平在坚持应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同时,借鉴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和构架,为民族器乐作品增添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色彩。
沉浸在音乐世界中半个多世纪以来,赵季平的作品多到他自己都数不清。无论是民族管弦乐、交响音乐、合唱、舞剧、歌剧、戏曲音乐还是影视音乐,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民族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的精华,经过他的笔端,渗透着他的热爱,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他说,创作要保持一颗真心,从自己心里流淌出来的东西,才能打动听众。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