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剧院魅影》作者:摘下面具,回忆人生
创作《猫》《剧院魅影》的音乐剧大师韦伯中文版自传上市
摘下面具,回忆人生
自2003年韦伯代表作《猫》首次被引进国内以来,《剧院魅影》《艾薇塔》《周日恋曲》《摇滚学校》接连上演,掀起观演热潮,更不用说那些经典唱段,比如《回忆》《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影响力了。
2018年3月,韦伯在70岁生日之际推出了英文版自传。历经三年打磨,中文版《韦伯自传:面具后的天才与狂喜》在近日与中国读者见面。这本自传的英文书名借鉴了韦伯的代表作《剧院魅影》中的标志性元素,以Unmasked(摘下面具)一语双关地击中了音乐剧爱好者的心,让人不由揣测,莫非面具后的魅影才是他内心隐秘的自我?
曾出演韦伯音乐剧的明星费翔写道:“读韦伯爵士这本自传,感觉如同出席一场盛宴,一幕一幕颠覆所有的想象。”
生于艺术世家
命中注定的戏剧天赋
安德鲁·洛伊德·韦伯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作曲家,韦伯的母亲开办了伦敦知名的钢琴学校,是韦伯口中“一流的儿童钢琴教师”。相比能够理解并支持他的艺术追求和人生选择的父亲,母亲则是一位望子成龙的“虎妈”。而与他关系最亲密的姨妈“薇姨”,不仅演过话剧,更是将他带入戏剧圈子的领路人,是他的精神向导。
成长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中,韦伯的回忆录展现了他特别而有趣的家庭。他后来成为大提琴家的弟弟以及弟弟的同学、摘获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大奖的钢琴家约翰·里尔,都为他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定期到伦敦帕拉迪厄姆剧院看戏的家庭习惯使他对舞台表演大感兴趣,甚至亲手制作了一座玩具剧院,还与弟弟一起为这个“剧院”策划了许多演出节目。
大师的青春期也叛逆
尽管成长于令人羡慕的艺术家庭,韦伯依然有着不少压力和苦恼。他无法满足妈妈对他在艺术成就上的期待;进入校园后,又由于低于正常入学年龄不合群;他努力完成学校课业,千辛万苦考入了牛津大学历史学院,却无法割舍自己对音乐的本能热爱,在艺术创作上大花精力,因此被学校强制休学……这个“叛逆青年”最终用一个决定给自己的人生划下了关键一笔:为了音乐剧,从牛津大学退学!
尽管他做出在家人看来是“自毁前程”的退学决定时,还不清楚前路何在,但冥冥之中对音乐剧的热爱让他坚定地奔向了这条路,从未回头。
从《猫》到《剧院魅影》
打造音乐剧舞台高光时刻
在这本回忆录中,韦伯花费了大量篇幅讲述那些经典作品的创作过程,从《约瑟夫和神奇彩衣》到《万世巨星》,从《艾薇塔》到《周日恋曲》,从《猫》到《剧院魅影》……读者将看到一部音乐剧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
他细细地回顾了触动无数人心弦的《回忆》是如何写成的;出演首代贝隆夫人的初版“艾薇塔”伊莲·佩吉经历了怎样的选角过程;全球传唱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是在何种情境下酝酿而生;更收录了《剧院魅影》的初版草稿,让人不禁惊叹这部经典之作的初稿竟如此一气呵成,与今天舞台上演出的几乎别无二致。
成就韦伯的那些人
在艺术圈沉浸了大半生的韦伯,他的回忆录也是对英美音乐剧发展史的重要回顾,当中不只展示了光鲜亮丽的成功,也有令人沮丧颓然的失败,书中戏剧界与音乐界的大咖纷纷登场……还有一众活跃在当代音乐剧舞台上的演员们,向我们展示了五光十色的演艺圈生活。
他的三次婚姻,他与莎拉·布莱曼的情感纠葛,也尽数收入书中:第一任妻子与他结婚时才刚满18岁;而现任妻子玛德琳则是他事业上最强有力的帮手。这些生命中的角色,与韦伯一同演绎着他精彩的戏剧人生。
屡创票房奇迹
艺术与商业的双重传奇
韦伯的音乐剧作品不仅在艺术层面颇具魅力,在商业上取得了难以超越的成功。《猫》在伦敦西区连续演出 21年,在纽约百老汇连续演出 18年,《剧院魅影》在2016年于伦敦庆祝了30周年生日,也打破了《猫》的纪录,成为在百老汇连续演出时间最长的剧目,这部戏已在全世界166座剧院上演过,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演出。
据统计,迄今为止他一共获得了8次托尼奖、4次格莱美奖、7次奥利弗奖、1次金球奖、1次奥斯卡奖、2次国际艾美奖等,更在2018年的托尼奖颁奖典礼上,获颁终身成就奖。
他借用托马斯火车头的名字创办的“真正好”公司,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文化演出集团。同时他的名下已拥有七座剧院,童年时代的梦想照进现实,玩具剧院里的孩童游戏变幻成每一个星光璀璨的剧院夜晚。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