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高碑店市卷》和《雄县卷》首发
如何在全球化、社会化背景下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守护好我们的根脉,已成为学界和全社会热切关注的问题。6月25日,由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主办的“箫鼓春社——京津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高碑店市卷》和《雄县卷》首发式在北京举行。
“箫鼓春社——京津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张振涛研究员、河北大学齐易教授为总主编,邀请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高校众多志同道合的100余位传统音乐研究学者自愿组成的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队完成的考察项目。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研究本地传统音乐文化,百余位传统音乐研究学者借鉴视听语言书写人类文化、民族音乐实地考察的思路对京津冀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项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摄录和研究工作。在田野考察所获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学者们还对考察成果进行精心梳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写出一系列研究论文、考察手记,这些视频、图片和文章,真实地反映出该县市传统音乐的原生样貌,阐明了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考察团队的一系列工作,早在田野考察阶段就得到了河北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2018年,为了使这些珍贵的考察、摄录、研究成果高质量地出版,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又联合申报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从而使得“箫鼓春社——京津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的《高碑店市卷》《雄县卷》得以顺利出版。后续《容城县卷》《安新县卷》等各个卷本将于今年年底出版。同时,今年7月开始,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队将对河北省保定市的涞水县、涿州市和徐水区三县市展开新一轮的考察、摄录和研究工作。
据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箫鼓春社——京津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的内容涉及所在县市的所有传统音乐文化类型,如音乐会、南乐会、十番会、吵子会、吹打班等各类民间器乐,河北梆子、评剧、京剧和本土剧种上四调、云车会等戏曲,西河大鼓等说唱音乐,高跷、秧歌、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所获得的海量视频(表演、韵唱、仪式、访谈)、图片(乐师、乐器、乐谱、道具)以及文字资料,为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民间的现存状态做了真实存照。
首发式上,众多专家对“箫鼓春社——京津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的项目给予肯定,认为这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百余位研究学者中有不少是年轻学者。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表示,“祝贺年轻学者们走上寻根之路,深入调查纪录文化遗产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将是你们今后走上学术之路的基石,你们将从中受益一生。”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