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歌剧《沂蒙山》的濡化教育作用
沂蒙山水军民情,风光旖旎红旗映。民族歌剧《沂蒙山》寄情山水,缅怀英烈,谱写了一曲伟大的生命赞歌。值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再次回望歌剧《沂蒙山》,从文化传播中的濡化理论视角,研究歌剧的创作、排演到演出的过程对不同社会阶层所起的濡化教育作用。通过寓教于戏的濡化作用,将红色革命精神洒向神州大地,将军民之情与奉献精神以歌剧的形式传扬四海,让沂蒙精神在嘹亮歌声中闪耀中国。
一、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背景
歌剧《沂蒙山》的创作团队阵容强大。由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著名词作家王晓岭撰写剧本,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李文绪担任编剧。由黄定山导演,栾凯作曲,王丽达、王传亮等主演。主创团队六次实地采风,走访八百里沂蒙,进行了多次革命纪念馆战争遗址体验学习,历时两年素材整合,才最终创作出了这样一曲历史颂歌。残垣断壁、战火熊熊、红旗烈烈、鼓声隆隆,昔日的厮杀场景,军民同生共死的动人画面仿佛就在眼前,感人肺腑的英勇事迹令人震撼。探访过程使创作团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凭着对英勇军民的肃穆尊敬,借着英雄的光辉用音符记录故事,用音乐传递信仰,民族歌剧《沂蒙山》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诞生的。
该剧取材于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生的真实事件,讲述了1938年冬,日军袭击了海棠、林生举办婚礼的渊子崖村,生死关头沂蒙山驻地八路军舍身为民,引走了敌人。林生为八路军的无私精神所震撼,不顾海棠的反对毅然加入了八路军队伍,奔赴前线。这一时期,人物情感十分复杂,多种取舍难以抉择,民族大义与家庭人伦难以两全。林生走后,海棠在识字班结识了夏荷,在革命军人的影响下思想逐渐向革命意识靠拢,但因福顺叛变,村子再次陷入危机。这一次,以孙九龙为主的村民选择牺牲自身保护亲人子弟兵,孙九龙英勇就义,将戏剧推向高潮。由此得来,军民鱼水一家,互为利刃与堡垒,着重突出了军爱民,民护军的双向对应关系,触人心弦。经此灾难,海棠彻底觉悟,国仇家恨,生离死别让她决定成为像八路军战士一样勇敢的人,最终,青崖山战役打响,沂蒙山根据地被团团包围,夏荷因生产体力不支将自己的孩子小沂蒙托付给了海棠,海棠一诺千金,将小沂蒙与自己的孩子小山子抚养长大,却最终没能摆脱日军的扫荡。紧要关头,她选择牺牲自己的亲生骨肉而保全小沂蒙,并在抗战胜利后交还给了她的生父赵团长,可自己最终也没等到林生归家。男女主这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牺牲了他们的小家换来了大家,也换来了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小家不再受战火分离之苦,是大义,是高洁,他们以命换命,诠释了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主题,体现了沂蒙人民“一诺千金、舍身取义”的精神。
军于民是钢铁般的盾牌,民于军是温暖的家园,盾是保护伞,家是避风湾,军民一心,无坚不摧。峥嵘岁月里,激昂的斗争值得被抒写被重现,值得作曲家们将这血泪史以更加丰富的艺术语言重现,并刻入历史的丰碑。民族歌剧《沂蒙山》综合多种艺术为一体,在全国范围内的多场次巡演中传播红色文化和精神,使得不同的受众群体在观看之后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歌剧《沂蒙山》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了以沂蒙精神为主体的红色文化的濡化与传承。
二、濡化的含义与实现途径
濡化由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elville Jean Herskovits) 在《人及其工作》( 1948 年)中首先提出,该词的英语含义有“在文化中”或“进入文化”的意思。字面意思解释为“滋润化育”。分开讲也可以被解释为“濡”为自然的,悄无声息的;“化”为潜移默化的改变。濡化是指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准则被个体传承或习得的过程,虽然具有个体适应社会的终身性,但它更明确地指向个体与社会的融入,这种融入更多的倾向文化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将一种精神传递下去,以浸润的形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和启发。“濡化”作用使文化传承更加内隐与自然,使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更具连续性、整体性和主动性,这种方式给予了受众者更多自由吸收的空间,在一个完整的文化环境中释放每个人的潜能,同时仍旧能够坚持自我,获得独特的、专属自身的精神财富,使灵性得到挖掘、品格得以提升。
濡化的实现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入,学习基本专业知识,从书本或前人的经验中总结梳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并能够获得新发现;也可通过博览文学作品,在史书或著作中了解文化,通过细品字里行间的态度,收获正确的价值观;又可通过美术作品品味其中的意境真谛,或通过参加画展或交流会学习经验;又或者是观看纪录片,查找蛛丝马迹,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中提高自身审美素养。最后,也可通过参与音乐会,观看歌剧、话剧等音乐作品陶冶情操,以生动的音符表达层层递进的情绪。以上种种都是濡化的实现途径,凭借艺术或文学作品对个体或集体进行精神洗礼,使人们能够主动地接受知识,积极吸收优秀的精神文化,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在科技飞速的今日,采用电子荧幕,将图片文字音乐相结合,制作短视频,创作影音作品,传递精神文化早已司空见惯,但科技会给人带来距离感与虚拟感,使得濡化的效果缺乏真实性和可信性,因此也可以采用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将精神文明具象化,立体化,比如人们可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获得更广泛的见解,从多元的角度理解文化,从而更容易找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路,不仅能够充实自身专业素养,还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吸收更多优秀的知识,避免误入歧途走弯路。此外,多参与音乐会、演奏会、学术交流会、讲座等活动,能够拉近人与历史的距离,能够更好的感受文化氛围,带动情绪,在品鉴艺术的同时提升艺术审美,收获精神财富。因此,濡化是悄无声息不动声色的,它流淌在每一个传播媒介中,它比直接的文化灌输更有教育的效益,可以使受众者主动地思考与体验,收获意外之喜。
三、民族歌剧《沂蒙山》的濡化途径
民族歌剧《沂蒙山》中对于濡化所实现的途径是多元复杂的。从剧本创作到作曲,从舞美服装到灯光设计,都真实地还原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战争场景。歌剧人物唱词的方言化,场景音乐的地域化,人物唱腔的民族化,也为民族歌剧增添了韵味。作曲家通过细小的碎片化的民族元素将“沂蒙精神”立体化地生动地传递了出去。这一点在民族歌剧《沂蒙山》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运用了传统民歌素材。齐鲁风情传遍神州大地,《沂蒙山小调》更是耳熟能详。作为源于沂蒙的山东代表性民间小调,承载着的是沂蒙山人最深切的记忆,亲切的民歌更有强烈的代入感,引导着观众走向历史深处的沂蒙,了解一段感人肺腑的生命赞歌,感悟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地宣扬了水乳交融,军民一家的“沂蒙精神”。其次,民族歌剧《沂蒙山》对传统音乐的戏剧化改造也十分新颖,创作者在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中找到了平衡,将中西文化完美结合,在吸收西方“歌剧范式”的同时,更加注重中国语言发音上的逻辑与习惯,将西方宣叙调,咏叹调与中国戏曲的板腔体相融合,突出了音乐与表演的诗意,在表达情绪与渲染气氛中更加注重中国风格。除此之外,歌剧中也融入了如“秧歌”等中国传统歌舞的形式,宣扬了中国民族歌舞文化,在气氛营造、人物动作方面加入了传统标志性的舞蹈动作,在造型上突出表达了歌剧的民族性,以最为生动鲜活的方式传递中华民族传承而来的“沂蒙血性”,这也是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最好的表达。最后,歌剧中运用了如“唢呐、小堂鼓、坠琴等大量的山东民间乐器。乐器是音乐的符号,蕴含了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山东本土乐器音色符号性的运用也为歌剧音乐增添了齐鲁文化的韵味,使齐鲁音乐文化的渗透悄无声息却又有迹可循。以上几个途径将歌剧所要传扬的沂蒙精神顺其自然的流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每个观众的精神世界,达到了以歌剧实现文化濡化的效果。
综上所言,民族歌剧《沂蒙山》多样化的濡化途径,将歌剧所传达的精神化作微微细雨、涓涓细流,最终融汇成江成海,经历四季磨砺,沂蒙的精神将会如冬雪一般沉淀在人的骨血里,永远被后世铭记。
四、民族歌剧《沂蒙山》的濡化作用
濡化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却能在最终收获一片生机盎然。民族歌剧是民族精神的艺术化表达,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舞台化缩微,她以综合艺术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精神文化传播链。在演员沉浸式的表演下,凭借歌词、音乐、舞台动作、神情语气,在故事循序渐进的推动过程里实现了她的濡化作用,在观众与演员、创作者和历史人物感同身受之际,沂蒙精神便已悄然流淌在每一个观众的身体里。歌剧以舞台做“课堂”,以“情感”作途径,以演绎做“诠释”,将沂蒙精神呈现于舞台中,令人回味无穷,深受震撼。她也发人深省,令人深思,如何凭借艺术精品推动美育教育,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怎样提高审美水平,使人全面发展。
(一)对沂蒙精神的当代诠释与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助力民族复兴。
战争年代,用血与泪铸成的红色信念,是支撑沂蒙人民走向光明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沂蒙千千万万儿女,为了民族解放和建设社会主义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思想形态。爱党爱军、立场坚定、无私奉献、舍生取义是她的精神内核。
民族歌剧《沂蒙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八路军战士抗击外敌、浴血奋战、誓死守卫、绝不退缩的坚韧不屈等体现了出来,也将林生、海棠、孙九龙与夏荷、李团长之间军民一家,水乳交融,甘于奉献,无谓生死的情义展现得淋漓尽致。歌剧深度刻画的人物形象饱含沧桑,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更是沂蒙精神的鲜艳旗帜。
随着时代的发展,沂蒙精神具有了新的外延和更加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作为新一代共和国建设者更应将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气与力量延续下去,学习前人百折不挠的毅力,继承先烈们宁死不屈的风骨,对当代社会中的沂蒙精神做出新的脚注。同时,要继续保持弘扬沂蒙精神的初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致力于打造红色文化,创作经典作品,力求在每一次的艺术作品中都能展现民族魅力,宣扬党心党力,传递正能量,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一诺千金,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传承下去,留下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精品,就是民族歌剧《沂蒙山》濡化作用下最深刻的印记。
(二)以舞台精品助力美育教育,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全民素养。
美育是以人为本的审美教育,而非以技术为主的知识教育,它更注重培养个体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追求先进、高尚、纯洁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气质和胸襟,启发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自发地,积极地走好人生的道路,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艺术是美的表达,凝聚世间万物的美于其中,是美育教育中一个重要载体和环节。优秀的艺术作品善于挖掘文化内核,触动精神世界,能够将知识技能与审美素养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提升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民族歌剧《沂蒙山》塑造多个个性鲜明的主人公,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林生、海棠,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夏荷,有视死如归的孙九龙,有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战士,也有苟且偷生的福顺,他们都是那个年代鲜活的生命。用鲜血祭奠革命,用牺牲诠释大义,以诗的悲壮和歌的凄美将英雄的故事娓娓道来,使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心底的热血正在沸腾,是他们用惨烈的牺牲换来了和平的未来,由心而发的赞叹与呐喊让人不由自主沉浸其中,深刻领会沂蒙精神带来的震撼。民族歌剧《沂蒙山》是集众多创作者智慧于一身的艺术精品,他们将沂蒙精神化于声腔与弦管中,无论是创作团队还是表演团队,以及台下的观众,都被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沂蒙精神的熏陶与洗礼,使得精神境界得以提升,内心品格得到涵养,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提高艺术创作审美水平,进一步增强自身文化素养,推动民族的复兴和文化的繁荣。
艺术作品的价值还体现在以教育意义为主的社会效应上,将艺术精品完美呈现并收获热烈的社会反响,是美育成功的第一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底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教育名言集》)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也是美育的规律。民族歌剧所带来的的精神影响,是观众从林生海棠以及千千万万在战斗中牺牲的人的深刻共情,他们痛恨杀戮和掠夺,痛恨背叛与压迫,赞扬奉献与高尚,歌颂信仰和生命,因而义愤填膺,嫉恶如仇,在观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欣赏中提高艺术审美,更在故事结尾时沉思反省,不断坚定民族精神,在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素养,这就是民族歌剧《沂蒙山》濡化作用的具体体现。
以艺术精品助力美育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在艺术传播中逐渐提高全民素质,也倡导更多艺术创作者能够继续挖掘民族精神,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质量有吸引力的艺术精品,为提高审美水平,推进美育发展,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实现全民高水平、高审美、高素质的美好愿景不断努力。
综上所言,正是由于民族歌剧《沂蒙山》是情与戏、生和死、美和善等因素高度统一的当代舞台艺术精品,因而她对各个层面的受众所产生的濡化作用悄无声息又韧性十足,漫天遍野不留一丝空隙。整部作品以长轴画卷的方式铺展开来,以民歌歌谣的声腔娓娓诉说,以乡间弦管的喧嚣与呜咽伴唱。从布景到歌声,从演绎到对白,从热血激昂到潸然泪下,使沂蒙精神浸润到情绪的表达里,体现在观众的热泪盈眶里,还飘扬在伟大的民族精神里,完成了歌剧的精神濡化作用。
结语
巍巍沂蒙山,悠悠沂河水,沂蒙人以血肉之躯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守护着民族的精神。民族歌剧《沂蒙山》艺术化地呈现了被历史尘封中的一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以中西结合的宏伟歌剧范式完成了沂蒙精神的当代诠释,实现了沂蒙精神的强大濡化。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演绎方面,还体现通过成功的濡化,让沂蒙精神以新的内涵和外延,成为推动文化自信和创新,推动民族复兴和昌盛的伟大动力。(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