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制作人宋晓军:“八千里路云和乐”,聆听来自西藏的古老声音
自2005年首次入藏
土生土长的广州音乐制作人宋晓军
便一头扎进了藏乐中
在深入采风多年的基础上
他制作发行了三张西藏音乐唱片
并曾受邀赴法国戛纳参加Midem国际音乐博览会
10月11日,宋晓军以“八千里路云和乐”为主题,在广州大剧院举办了西藏音乐根源之旅多媒体艺术分享会。主办方华发商都华悦会及华发山庄希望借此次活动,突出其对都市生活美学的追求,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看精彩分享现场——
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录音棚
“2005年我第一次进藏,那天下着雪。藏民穿着节日的盛装,齐聚千年古刹。歌声与舞蹈都像是直接从山里蹦出来的一样,几十面直径一米的大鼓一起奏响,直接捶到了我的心里。”宋晓军说,那一刻他被迷住了,此后开始每年入藏,如今已把一半的家搬去西藏。
越来越越热爱这片土地的宋晓军希望在音乐上能为西藏做点什么。这里的音乐,天地为琴,风雪为弦,人天合奏。宋晓军慢慢意识到:“音乐在西藏,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人和天地的对话方式,也许根本不需要我们所谓的创作。”
2010年宋晓军为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大型歌舞剧《魅力西藏》创作了开场曲,该剧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2011年,宋晓军与好友卓玛玉珍合作创办西藏蕃玉文化,同时开始了长达11个月的录音棚修建工程。宋晓军说:“我看了下数据,快递小哥为这个录音棚奔跑了30万公里,把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工业设备和建筑材料、声学处理材料都汇聚在这里了。”
用四个关键词介绍西藏民间音乐,有根源的音乐具有无尽冲击力
分享会上,宋晓军用四个关键词来介绍西藏的民间音乐——天籁、根源、时间的光泽、音乐的敦煌。
真正的学习,在西藏的田野中。2015年11月,宋晓军开始了“乐藏三千”西藏音乐根源之旅的阿里和昌都采风。宋晓军解释:“‘乐藏’指的是音乐里的西藏,也是音乐的宝藏的意思。‘三千’是指从西藏收集起的三千首根源音乐,这三千首歌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喜怒哀乐,我觉得简直就是一个人类情感的三千大千世界。”
什么是根源音乐?“就是那些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的古老歌曲,它们在没有曲谱的情况下口耳相传,渗入藏民的血液之中,又透出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喜怒笑骂、悲欢离合,是一个民族情感的根,而有根的音乐是超乎于时空的。”音乐如果有根源,它的冲击力让人无法想象。
在宋晓军看来,西藏音乐有一种“时间的光泽”,外表古旧,内心完美。西藏音乐是沉睡的艺术宝库,几百年前的歌曲仍然被传唱,从来不曾被遗忘。
历时两年,宋晓军制作出了《阿里》《昌都》两张专辑。“在这里没有所谓的专业作曲家,几乎每一个唱歌的人都说,歌是妈妈教的,再去问她妈妈,她妈妈说,歌是妈妈的妈妈教的。我们录到过在家族中传唱超过1000年的歌曲,完全的口耳相传。”宋晓军说,“我在几千平方公里的高原上采集收录而来的淳朴歌声之中,融合了爵士、摇滚、交响、迷幻电子等曲风,同时克制着不会让配乐强过人声的比重。”
2018年,宋晓军又完成了第三张专辑《林芝》的采风与制作,并在2019年3月发布。“第三张专辑,我录制了大量高海拔的声音。森林的风声,鸟和昆虫的窃窃私语,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车鸣,牦牛的低鸣,小溪和泉水的合奏等等,这些都是真正的地籁。”
只是音乐记录者,尊重5个“不得”原则
在“乐藏三千”项目中,宋晓军尊重5个“不得”原则,“一是绝不改变原曲、原唱者的时值、速度、节奏;二是不改变原歌曲的歌词与段落;三不改变原唱者的音色;四是原歌曲本身有伴奏乐器的,不添加现代器乐;五是新配乐,只能像一个配合原作风格的‘镜框’,权重不超过原歌曲。”宋晓军认为自己是音乐记录者,只限于录音技术的创作,而不是音乐作曲类的创作。
分享会上,宋晓军用十段4K高清视频,将他的西藏根源音乐以及采风历程展现给观众。下雪声、雨滴声、风声、还有载歌载舞的古老音乐,将观众们带到了那片高原。宋晓军说:“我希望通过完整呈现西藏最本源的音乐生态,让西藏的文化艺术走进更多人的心灵,得以传承并历久弥新。”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