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客服QQ 官方微信
网站客服QQ:
1014587588
2694395946
音协考级QQ:
2537453437
名称:中音在线
微信号:musiceolcom
设为首页网站地图网站论坛帮助∨
搜课程搜资讯搜书籍搜老师
考级报名 |电子琴钢琴古筝小提琴音基长笛
我的课堂
购物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儿声乐套曲合唱谱、钢琴伴奏谱、CD伴奏、MV等下载
首页 音乐课程 音乐书籍 音乐新闻 名师风采 音乐人物 音乐学堂 乐器联盟 乐器百科 音乐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乐理 > 资讯中心 > 教学空间 > 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四)

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四)

分享到 |
日期:2010-7-27  来源:中音在线  编辑:s老师  浏览次数:

导语: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学  作者:赵维平)琵琶,这件起端于丝绸之路上古老的乐器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最早出现的是秦汉时期的弦鼗,后演化成秦琵琶也称秦汉字——阮咸。接着张骞和班超的两次西征打开了一条丝绸之路。汉魏以来由波斯、印度通过佛教传来了四弦曲项琵琶和五弦直项琵琶,就这样琵琶在我国延绵发展, 逐渐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并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这里如果我们将琵琶放置在以西亚为起端,经中国大陆,至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为终点的丝绸之路上来看的话,琵琶的发展还在延续、展开。至少在《隋书》音乐志的高丽乐的条目中就已经明确地记载着“琵琶和五弦”等乐器; 之后琵琶又经日本遣唐使之手将其带到了日本; 唐以后琵琶又传入越南等地。这样琵琶这件极富生命力的乐器又在东亚诸国的不同地区展演、开花,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展示出绚丽多彩的文化样式。但遣憾的是,就是这件古老而又深为人们所爱的乐器在我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至少对于琵琶的起源、以及它们来龙去脉等本原问题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我国目前最具权威的音乐辞书——《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对琵琶作了如下的描述:   半梨形音箱的琵琶,曲

  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大王亚历山大曾率军打到印度,并将流行于当时波斯的四弦弹拔乐器Barbat 也带到了印度,后来此乐器在印度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五弦直项琵琶,这种棒状的直颈五弦琵琶与四弦的曲项琵琶在形制上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在音系统上也分道扬镳形成各自不同的特征。由于印度的历史文献记录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我们很难从它的历史文献中找到有关琵琶的记载。但公元前五世纪在印度北方的恒河中游一带出现了佛教。佛教提倡来世回生,推崇偶像崇拜,形成了佛教艺术中独特的绘画、浮雕等的视觉艺术。在佛教大量的艺术作品中记录了当时一幕幕的宗教和艺术等场景。

  现藏印度甲谷他博物馆的一幅石雕〈托胎画雕像〉是在公元170 年建成的阿马拉维缇(Amr? vati) 的浮雕。这座浮雕现在已经解体,其残体部分已分别被大英博物馆、马德拉斯博物馆和甲谷他博物馆所藏。这件阿马拉维缇浮雕是一幅极其精美富丽、装饰性很强的艺术品,它叙述的是一个佛教的故事。〈托胎画雕像〉是其中的一个局部, 现被收藏在甲谷他博物馆。该石刻如入口之门分为左右两面。右面的托胎图讲述了释尊的前生、兜率天在世时,在梵王、帝释等的邀请下为了众生济度而不能降生人间,这时,迦比罗卫城的王后摩珂摩耶夫人、六牙的白象等都汇聚而来梦想入胎妊娠,期望一个王子降生,这就是悉达多太子。〈托胎画像石〉则描绘了摩耶夫人横卧在床上, 周围观护着侍女、卫士等。雕像的顶部有一头小象,由兜率降监作入胎怀孕之状。其左方一辆舆车驾着一头小象, 由四个侏儒抬着,前后数人有的拿着幡盖、也有的拿着器戒。下方是一级歌舞乐人,左边舞姿欢快、舞蹈生动活脱; 而右边则是琵琶、横吹、拍手,场面雀跃欢呼(见图7 ,转伊东忠太等1919 : 98)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石雕中横抱着的直项琵琶与传入我国龟兹地区的棒状直项琵琶完全是同宗、同类之物。图8 是其放大的特写,这样比较清晰地看出横抱琵琶者是手持上三下二的轸子的五弦琵琶。因此这里已经明晰无疑地理顺了五弦琵琶由印度传到我国的具体路径,即公元二世纪的印度琵琶与三世纪传入我国新疆地区的五弦琵琶完全是一脉相承之物。五弦琵琶经南北朝进入我国中原,隋唐时其成为我国宫廷音乐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的胡乐器。琵琶乐在当时对音乐的推动作用不仅仅停留在音乐本身, 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文学。白居易的著名诗作《琵琶行》不仅仅对琵琶乐的生动形象描绘,也反映出当时琵琶在中原汉族间的流行程度,已深为一般的民众所接受和爱好。

20.jpg

图七,印度托胎画雕像

图八,印度托胎画雕像的放大

  但是宋以后五弦琵琶在中国并未得到她应有的发展,逐渐销声匿迹了。唐朝五弦随着遣唐使东渡日本, 日本遣唐师的准判官藤原贞敏是一个琵琶演奏名手。他于承和五年(838) 渡唐,传说随开元寺中国琵琶乐人廉承武学习琵琶,习得一手好琵琶, 翌年归国后向当时的仁明天皇献艺为众人所倾倒④。琵琶后来在日本得到了极度的发展,不仅用于独奏、在雅乐的器乐曲中作为色彩乐器而使用, 同时在大量的说唱音乐中也得到广泛运用。但是日本也如同中国一样真正得到发展的是四弦琵琶,而五弦琵琶只在隋唐时期的宫廷以及民间亮出一轮艳丽的光彩, 很快地昙花一现般地消逝了。现在她那历史般的英容已静谧地安息在博物馆中。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紫檀螺钿五弦琵琶,它当时的辉煌和音乐上的历史地位就像她那精美的制造工艺,在奈良的正苍院中度过了一千二百多个春秋,给世人留下了唯一的一面历史性的见证——唐传五弦琵琶。

  阮 咸

  在我国古代的琵琶族类中除上述的四弦曲项琵琶和五弦直项琵琶外,还必须提到的是阮咸。在日本的正仓院中唐传的上述三件乐器都保存完好。阮咸的制作材料与四弦和五弦琵琶相同,琴身以硬质、高雅的紫檀、又镶嵌着玳瑁、螺钿、琥珀等装饰之物。背面以螺钿镶嵌而成的一对鹦鹉,它们口衔璎珞(以玉制成的项链) ,雀跃动感, 背面的颈部以及四个轸子也同样以螺钿镶嵌。精美华丽,极富观赏价值。乐器长100. 4 厘米; 共鸣箱直径39 厘米; 厚度3. 65 厘米。这面唐传的精美之器似乎在向人们叙述着一千二百年以来的音乐故事。

  阮咸,与来自波斯和印度的外来乐器四弦、五弦琵琶不同, 她是中国固有的乐器。相传晋代名士阮籍的从子阮咸(与阮籍齐名,为晋的竹林七贤) 因善弹此器而得名。唐刘在 其《隋唐嘉话》卷下中道:

  “元行冲宾客为太长少卿,有人于古墓中得铜物,似琵琶而身正圆,莫有识者。元视之曰:’ 此阮咸所造乐具。’ 乃令匠人改以木,为声甚清雅,今呼为’ 阮咸’ 是也。”

20.jpg

图九,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阮咸图

  对于这一记载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像中,画有阮咸端坐在阔叶林下,斜抱乐器凝神弹奏时的模样(见图9 刘东升1988 :62) 。从该画像中我们看到这件乐器为正圆形的共鸣箱形制,琴颈修长,直项上方带有数多的品位,四个轸子鲜然可见,表明该器为四弦弹拨乐器。可以发现图中改乐器与现代的“阮”(为阮咸的简称) 基本相像,形制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关于阮咸这件乐器,在《通典》的卷144 中有较早的记载:

  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 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类同,因谓之阮咸。咸,晋世实以善琵琶、知音律称。

  这段文字较清晰地阐述了阮咸这件乐器的形制、来源以及与晋代文人阮咸的关系。此文中“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关于秦琵琶的记载在同书的条目中有道:

  今清乐奏琵琶,俗谓之“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鼗之遗制。傅玄云:“体圆柄直,柱有十二。”其他皆充上锐下。

  上文中的奏琵琶(下线笔者所加) 显然是笔误,应为“秦琵琶”,即清乐秦琵琶。清乐是汉朝以来中国固有的俗乐——清商三调承续而来的。两晋及南北朝以来因战争纷乱,人员的迁徙流离, 清乐也多次散失。苻坚平凉州虽初获清乐。但宋武平关中又一次地失落,后隋文帝平陈才真正获得⑤。据《隋书》音乐志下的清乐条目中记载:“此华夏正声也。”道出了清乐的真正的出处。在该条目中清乐所用的乐器中有琵琶,但并未明确记载使用的是秦琵琶、曲项琵琶还是直项琵琶。但是在《通典》卷146 ,清乐的条目中却明确地记载了“秦琵琶一”, 而没有记载任何其他种类的琵琶。因此可以判断这种源于我国固有的乐种,在演奏时所使用我国自身的乐器——秦琵琶是合乎逻辑的。也就是说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秦琵琶、秦汉子、阮咸等都是同物异称而已。

  那么秦汉子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对此《通典》中曾记载:“‘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鼗之遗制。”也就是说秦汉子可能来自于弦鼗,是其旧制。而“鼗”为中国的古乐器,在周朝的雅乐中使用。《周礼》春官·宗伯中曰: “掌教鼓鼗”。郑玄对其注曰:“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即将鼓穿在木柄上,在鼓筐的左右两边用绳子系上两个球状物, 手摇木柄球状物来回敲击鼓面而发出声音。也就是说弦鼗其形制恰似现代民间流传的“拨浪鼓”或俗称作“货郎鼓”。

  但是弦鼗的形制是将一根木柄插在一个上下两面蒙皮鼓邦上,她与一个完全用木板封起来的,其共鸣箱呈扁平状的阮咸相比,阮咸的共鸣箱要远远大出弦鼗好几倍, 并且带有一个很长的琴颈上面附有十二个品(傅元的琵琶赋序)或十三个品(《通典》阮咸的条目) 。他们之间在形制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至少整体的大小有几倍之差,因此从弦鼗过渡到阮咸在理论上比较牵强,过于飞跃。其间应该有一个过渡性的演变过程。这里秦汉子应该是他们之间的中介。《通典》卷144 琵琶的条目中道:

  今清乐奏(秦) 琵琶,俗谓之“秦汉子”,……曲项……俗传是汉制。兼似两制者,为之“秦汉”,盖谓通用秦、汉之法。

  阐明了两种乐器和演奏及乐制上的不同。即秦琵琶与曲项琵琶两种分别有秦与汉之法的区分。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这里的“秦法”应该指的是弦鼗; 汉制为曲项琵琶。而两者兼而有之者应为“秦琵琶”。它是混同于两者之间的过渡性乐器。故有“盖谓通用秦、汉之法”之称。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五弦”和“琵琶”的记载,它们指的是直项琵琶和四弦曲项琵琶。而秦汉子或秦琵琶显然是不同于上述两者。秦琵琶一词初出于《通典》, 也就是说两晋以来四弦曲项琵琶大量地涌进了我国中原,并对弦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吸收了琵琶的因素改制成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乐器,至唐代日趋成熟。因此在中唐杜佑的《通典》中便给于秦汉子一种新的命名——秦琵琶。这是弦鼗模仿曲项琵琶向着四弦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毫无疑问秦琵琶形成于中国,是我国的一种固有乐器。

{next]

  有关阮咸这一名称的出典,据《通典》卷144 中记载:

  “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类同,因谓之阮咸。咸,晋世实以善琵琶、知音律称”

  在这段文字的后面有一段注释:

  “蒯朗初得铜者,时莫有识之。太常少卿元行冲曰:‘此阮咸所造。’乃令匠人改以木为之,声甚清雅。”

  对此在《旧唐书》卷200 中,元行冲传又详细地复述了以上的文字:

  “人破古 得铜器,似琵琶。身正圆,人莫能辨。行冲曰:”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以木弦之,其声量雅乐。遂为之阮咸。”

  可见秦汉子是在初唐被冠以阮咸这个名字的。过去人们不知该如何称呼这种形如琵琶身正圆的乐器,是唐初的少卿元行冲正式为她命名的,尽管这件乐器在她的名字诞辰之前早已存在了。

  以上对阮咸的形制及其名称来历等作了考证,但是秦琵琶(阮咸) 究竟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秦汉子、秦琵琶又是何时起逐渐变为后来的阮咸状的乐器等问题,在文献中难以得到解答。因而让我们再从一些考古资料和历史遗迹中去发现它们的形迹。

  长颈梨形音箱的秦汉子(秦琵琶) 至少从东汉末年和两晋时期已经在我国出现了。辽阳棒台出土的古墓壁画(东汉晚期,约公元三世纪初) 中有一幅器乐合乐图(见图10 ,转刘东升1988 :59) 。该图左起第二乐人,手持梨型直项琵琶。该乐器修长的直径前端依稀可见上下各二的四个轸子。这件琵琶是否带有品位从图上看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她不是梨型曲项琵琶,从其梨型的形制来看又不像棒状的五弦琵琶。因此可以判断她为秦琵琶的可能性更大。如果辽阳棒台古墓壁画合乐图并不明显的话, 那么甘肃酒泉丁家闸出土的晋墓壁画(约公元三世纪中至四世纪初) 也是一幅以琵琶、萧、细腰鼓和筝的合乐图(见图11 ,转刘东升1988 :43) 。左起第三个乐人手持直项四弦琵琶,长颈上的诸多品位清晰可见。此外,该乐器的音箱孔上的左右两个月牙形出音孔已经明显出现,这个月牙形出音孔在四弦琵琶中也都能见到。因此可以断定这是弦鼗吸收四弦琵琶后向着秦琵琶发展的重要阶段。上述酒泉丁家闸晋墓的出土之地正处于我国古代凉州地区。在后来的四、五世纪里先后建立过前凉、后凉、北凉和西凉诸国,是河西走廊的要地、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这里被称作“西凉乐”的发源地,即中原融合着西方乐所形成的一种特殊音乐的所在地。壁画中的竖笛和筝是周秦时期传承下来的中国古乐器,细腰鼓来自印度,而长颈带品的秦琵琶则是中西融合的象征。秦琵琶在魏晋时期已经得到确立在这一地区的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中也得到了应证。砖画是由多幅乐图所组成。其中有两幅秦琵琶(见图12、13 转同上:58~60) 。图中两人跪坐,一人吹竖笛,一人弹着长颈四弦琵琶,并能清晰地看到共鸣箱的面板上有两个月牙形的出音孔。下一幅是两个人在树下边走边演奏乐器的场面,前者横抱着琵琶,形制如前,长颈直项是典型的秦琵琶形制。此画可以说是四世纪前后中原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20.jpg

图十,东汉晚期的合乐图,左二秦琵琶

21.jpg

图十一,甘肃酒泉出土的晋墓壁画秦琵琶

22.jpg

图十二,甘肃出土魏晋墓砖画秦琵琶

23.jpg

图十三,甘肃出土的魏晋墓砖画

  从秦琵琶到阮咸,其形制上的变化最多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兰州地区的炳灵寺石窟第169 窟中有一幅乐伎图,(见图14 ,转董玉详1987 : 14) 。这是建造于我国西秦时期(AD. 385~431) 的佛教洞窟,该图下方的一个乐伎横抱着的不是梨型的共鸣箱琵琶,而是一个正圆形的共鸣箱,琴颈修长如棒带有多品,此时已经完全过渡到阮咸这一乐器了。就如一根长棒插入一个圆形的共鸣箱中, 形制相对而言比较简练。阮咸型乐器于南北朝时期逐渐进入中原,并大量出现在一些壁画中。辽宁辑安地区出土的约四、五世纪的古墓壁画中有一幅伎乐图(图14 ,同上: 14) ,中间一个女乐人横抱着长颈的阮咸骑在一条巨龙的身上, 飘洒的长发和轻柔的衣衫显得动感、妩媚。这样的圆形长颈阮咸在麦积山和敦煌的壁画中都能见到。麦秸山第133 石窟是建于北魏的壁画,其中有一幅伎乐天女,横抱着长柄的阮咸(见图15 ,转刘东升1988 :63) 。修长的琴颈已与琴颈琴身一体的秦琵琶呈不同的形制,其长颈是一根独立的长棒插入或相接在共鸣箱上的。这样的阮咸在同时代(北魏) 的敦煌莫高窟中可以看得更清楚,在(图16 ,转同上: 64) 的壁画中有一伎乐天,横抱着直柄、圆体的共鸣箱,绘画中弦缚画得清晰可见, 与现藏于正仓院中的阮咸基本相同,为了视觉效果与手弹的位置实际上有些错位,但十分具体形象地呈示出阮咸已经完全代替了梨型共鸣体的秦琵琶形制了。

{next]

20.jpg

图十四,兰州炳灵寺石窟第169 窟乐伎图

21.jpg

图十五,麦积山第133 石窟兆魏飞天乐伎

22.jpg

图十六,敦煌莫高窟乐伎图

  阮作为一种琵琶类乐器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运用,一直流传至今,在今天的民族管弦乐队中阮扮演了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这件乐器在隋唐时期传到了日本,现藏于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紫檀阮咸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说明当时阮咸也随着琵琶一起传到了日本。但阮咸没有像琵琶那样在日本得到传承, 至少从仁明天皇(833~850年在位) 开始,大致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雅乐乐制改革,其中的一项是对雅乐器进行整治,对来自中国、西亚及朝鲜等的诸多乐器进行了删选,其中许多乐器都被删除形成接近于今天的雅乐队格局。阮咸与大筚篥、竽、五弦、箜篌等许多乐器一样, 因为不符合当时日本人的欣赏习惯和趣味而被列入删除乐器之列。因此,九世纪下半叶后阮咸便在日本销声匿迹了。

  结 语

  通过以上对琵琶的渊源的历史性考证,我们对来自中国的琵琶类型及其来源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自汉代以来经两晋南北朝,胡乐的大量流进对中原文化形成了一股强力的冲击,产生了不可抵御的势力范围。从隋唐时期的主流文化来看琵琶无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外来乐器, 在宫廷与民间都有着它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因此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琵琶文化发展的一大高潮。琵琶的传播不仅在音乐界,对文学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许多文学家、诗人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过琵琶,西晋的文人傅玄作有《琵琶赋》、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等,使琵琶这件乐器越发成为一件具特殊文化品位的乐器。

  大唐琵琶乐的盛行也随着日本遣唐使被带到了日本。后来成了日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部分。它除了在日本雅乐中作为色彩乐器被使用外,还在民间由佛教通过盲僧乐人广为流传,形成了多系统的琵琶流派, 并成为说唱音乐中的一件重要乐器。琵琶传入朝鲜的记载较早,在本文开头处就提到《隋书》乐志的高丽乐中就出现了“五弦和琵琶”的记载, 在十五世纪成书的《高丽史》乐志的唐乐中亦记有四弦琵琶,而在俗乐中则记有五弦琵琶。在《乐学轨范》中不仅记有曲项四弦的唐琵琶,五弦直项的乡琵琶并详细地画有它们各自的乐器图。现朝鲜的李家王的雅乐队中仍然使用着唐琵琶,但五弦的乡琵琶却已经不见其踪影了。琵琶这件乐器传入东亚汉字文化圈的越南约在唐代以后,十四世纪成书的《安南志略》中的小乐条目中就记有琵琶这一乐器,后来在宫廷中一直倍受青睐,成为越南的传统乐器。至今在民间也流传盛广。

  琵琶的产生、发育、成熟、演化的历史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足迹,至今仍然是中国及东亚诸国的钟爱之器。中国现在的阮,其演化过程由周秦时期的弦鼗发展成后来的秦琵琶(秦汉子) ,东汉以后又演化成阮咸,逐形成了今天的形制。而五弦琵琶由印度传入中国,约两晋时期就出现在我国新疆地区, 主要经由龟兹国流入中原。隋唐时期大量的龟兹乐人,尤其是琵琶乐人将其带入中原, 它们也被称作龟兹琵琶、胡琵琶。随着胡乐人的大量来朝五弦琵琶在唐宫廷盛行一时,但宋以后五弦的直项琵琶就在我国逐渐消亡,没有得到传承。曲项四弦琵琶是在整个丝绸之路上影响最大、历史最长的琵琶类乐器, 直接由波斯传入我国并延绵持续发展至今,在演奏上唐朝以后就扔弃拨子产生直接用手指弹拨的“ 琵琶”后,由四柱加品大大地扩大了琵琶的表现力,现民间的琵琶通常为四柱十三品,也有六柱十八品的,一、二千年的发展变迁使得琵琶在音色、音质、音域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可想象的变化。

  以上对琵琶在丝绸之路上的发展作了历史性的考察,从琵琶在印度及西亚的历史源头到流入中国后在新疆地区的出现实态、流传路径等作了客观的历史分析,基本阐明了丝绸之路上曲项琵琶、直项琵琶和阮咸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对本文引言处琵琶类乐器的错误结论作出了纠正。这里,笔者不得不指出的是,对琵琶的历史考源仅从我国境内这一段史料来进行推论是难以达到完整而准确的答案的。因为它是一件孕育、发展、成熟、展衍于整个丝绸之路上的一件乐器,去头截尾、腰切断的论述是难以理清其历史脉络的,因而出现谬误也是在所难免的。

  注释:

  ① 新疆克孜尔尕哈石窟第三十窟后室前壁的一列中南起第三幅为弹琵琶飞天图, 鲜明可见飞天女横抱琵琶为四弦曲项,四个固定弦的轸子。

  ② 对此,前出岸边成雄《唐代の乐器》、C. Sachs ; Re2al - L ex i kon der Musi ki nst rumente 1913 ;Friedrich Behn ; Die L aute i m A l tet um u n df ruühen Mi t tel al ter . 1919. 等都有相同见解。

  ③ 《大唐西域记》卷一载:“屈支国,管弦伎特善诸国。”这里的“屈支”指的就是龟兹。

  ④ 《续日本后记》卷八载:“描述了遣唐使准判官藤原贞敏一曲琵琶使群臣具醉的情景。承和六年(839)冬十月已酋朔, 天皇御紫辰殿, 赐群臣酒??令遣唐准判官正六位上藤原朝臣贞敏弹琵琶, 群臣具醉,赐禄有差。”

  ⑤ 参见《隋书》(卷十五·音乐下) ,“清乐”的条目。

 

浅谈琵琶弹奏中快速技巧的训练

琵琶曲《海青拿天鹅》不同演奏版本之比较

中国音乐史之:琵琶、琴及器乐合奏的发展

华人琵琶演奏家管亚东为传统乐器注新鲜元素

小蝌蚪音乐学习网琵琶教学课件(视频)

上一页 1 2 3 4

相关内容

  • 如何避免练习钢琴时的不良习惯 2014-11-24
  • 如何防止过度练习产生的伤害 2014-11-18
  • 提琴 | 面对摄像机你该怎么拉?2014-11-18
  • 中央音乐学院琵琶考级演奏文凭级教材目录2014-11-17
  • 中央音乐学院琵琶考级9级教材目录2014-11-17
  • 中央音乐学院琵琶考级8级教材目录​2014-11-17

更多>>推荐课程

音乐理论基础

主  讲:楼天宇

立即试听

和声学教程(上册-01至

主  讲:陈诺

立即试听

热点文章

  • 2015年全国音乐类专业研究生招生考试指南
  • 第九届金钟奖合唱比赛苏州圆满落幕
  • 我的青春,我的红色娘子军
  • 第四届民族声乐大赛艺术院校教师组半决赛
  • 第四届民族声乐大赛综合院校教师组(21-34
  • 第四届民族声乐大赛综合院校教师组(1-20)

热门标签

文艺院团乐感是天陈其钢直第六届中声乐学习第七届“关于举办文化部将

教材教辅

曲式与作品分析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页数:408页

isbn:978-7-103-02719-6

购买价:29元

  • 音乐作品分析应用教程(修订版)
  • 曲式与作品分析

乐器

弹布尔

  弹布尔,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史籍曾译称弹拨尔、丹布尔、丹不尔。流...

口弦

口弦   口弦又称口琴、响篾、吹篾或弹篾。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在我国的大部份地区都很流行...

关于我们 | 合作推广 | 意见反馈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招生联盟
Copyright ©2006-2023 www.musiceol.com All Rigth Resevers 中音在线
电话:15311572120 京ICP备110031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