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就非常喜欢长笛的声音,清脆幽远,仿佛记忆中最清澈最柔软的部分。长笛的声音很纯净,纯净得有如漫步于高原的七月,草场无垠,牛羊在阳光下漫游。而我却听到了那些逝去的深秋里的记忆……

在很早的时候,就听过朱同德老师的大名,因为很多耳熟能详的音乐家的简历上都有“师从朱同德”五个字,其中包括娱乐
圈中红极一时的某明星。但是很遗憾,我一直没有机会真正认识朱同德老师,无论是媒体还是互联网上,都很难见到朱老师的真
正面目。人就是这样一个动物,越看不清楚的事物就越想看清楚,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想走近朱老师,看看朱老师真正的
人生与真正的故事……
接到采访任务时,我翻阅了几乎所有能够翻阅的资料,朱老师的介绍也只有聊聊五个字——“朱同德,教授”。朱老师如同一个
大隐于野的高人,总是闻其名而不见其人,朱老师的资料少得可怜,甚至可以用“珍贵”这两个字来形容。于是,我与摄制组的
同事们一起,怀着满盈的好奇敲开了朱老师的记忆之门……

点击回专题首页点击视频>>

朱同德,艰难的求学记忆<三>

朱同德在大连参军后就在文工队里工作。这时候的他又一次遇到了非常好的机遇。1952年,北京公安军的文工团到大连来挑选人才。但是朱同德和战友们并不知道这些首长是来挑选人才的,只知道要安排汇报演出来给领导们看。于是,所有人都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全拿出来给领导们看。演出结束后,领导们都对两位同志的演奏非常赞赏,其中一个就是朱同德。毫无悬念,朱同德与另外一位战友一同被调到了北京。说到这里,朱同德感慨道:“我还是要重复我老说的一句话:一个人的一生关键不是他有多少才能,关键是能有机遇。我就是属于很幸运的人,总能遇到很好的机遇。”
       朱同德到了北京之后,眼界豁然开朗,部队的文工团是一个非常大的团体,一个部队的文工团就有五六百人,分为很多个小团体,乐队、话剧队、合唱队、舞蹈队,又有正规的乐队,领导不仅懂音乐,而且比较重视音乐。这一切对于朱同德来说,是那么新鲜,又是那样鼓舞人心。因为这是一个庞大的舞台,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在这个舞台上完全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朱同德在这样一个团体里真正感受到了如鱼得水的滋味,像现在很多孩子学音乐一样,部队出钱,每个礼拜到老师家里上课,开始了生平第一次最正规的上课来学习音乐。当时他的老师是已故的电影学院的首席长笛演奏家、中国解放前老一辈北京老艺专的老音乐工作者郭玉勇。朱同德跟着郭勇?老师开始了系统的学习,每个礼拜都上课,受到了很正规的音乐教育。如此过了五六年,朱同德一直努力学习着自己喜欢的音乐。1956年,朱同德产生了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想法,于是去和领导申请。领导一听,非常想不明白,他们说:“你现在已经挺好的了,还学啥啊?”按照领导当时的想法,朱同德已经吹得不错了,没有必要再去上大学。他们希望把朱同德调到总政歌舞团去,让他在更高的团队里展示才华。于是领导自然而然地拒绝了朱同德的请求。
       朱同德为此很痛苦,回来后左思右想,还是想去上大学,他接二连三地恳求领导,请求领导准许他去报考音乐学院。后来领导被朱同德磨得没办法,就暂时同意他去考考试试,看看他的水平究竟怎么样,但原则上还是不同意朱同德真正去上大学。于是,朱同德就开始了紧张的备考复习,结果一考还真考上了,并被录取。看到这样的结果,朱同德既高兴又无奈,因为他很清楚领导还是不希望自己去上大学。但是,朱同德衡量好久后,决定要争取这次难得的机会,为此朱同德经过了很多周折。朱同德反复地请求努力,希望领导能批准,最后领导终于被朱同德追求梦想的坚忍不拔的毅力所折服,点头同意了。朱同德终于如愿以偿地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他说:“这就是机遇,我觉得这不是才能,是机遇。我一生好几次机遇都赶得非常好,非常幸运 。”

       朱同德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后,就受到更加严格的教育。他的恩师马素云老师是一位非常和蔼非常很好的老师,也是朱同德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在马素云老师的教导下,朱同德的音乐之路如百尺竿头,日日纳新……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