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创意式竹法安排。带有表演性的竹法都可称为创意性竹法,换句话讲,是为了引人注意而利用技术能力刻意安排的竹法。例如,大段的单手演奏、异音连手、三连音换手、前、后十六节奏换手先下、单手轮变指弹轮、单手花彩、三连手奏四连音等等。设计巧妙,会产生演奏动态美。这是一个竹法创新与技术展示并重的领域,不拘于竹法规则。
4、代用性竹法。极快速的前、后十六节奏的合音、快速八度大跳、快速颤(滑)竹等技巧的演奏,有时技术上暂时做不到,可寻求效果类似的竹法代替,待技术水平提高后再用正确竹法替换。例如在《牧民新歌》伴奏的扬琴谱中,快板有一段速度为每分钟160拍的合合合节奏型,可用合右左代替。在《金翎思-满乡随想》(刘寒力曲)的快板中有段C调每分钟142拍的琶音八度大跳的合合合,可用 右合合代替。有段E调的左竹滑颤因高音Mi音位在401扬琴上是特殊音位,无法滑颤,可改用右左右左 右 的竹法演奏实音。代用竹法是有演奏经验的人常用的办法,即不影响整体效果,又方便演奏或者是可以演奏。关健在于掌握的竹法种类多,有选择的余地。
5、竹法标记及音位标记。扬琴乐谱标记竹法,有利于规范竹法的普及。左竹的标记用“ㄧ”或英文“L”(Lift),右竹的标记用“ㄧ”或英文“R” (Right)。合竹不设标记。区分左竹奏高音还是右竹奏高音,可用单手竹法标明其中之一即可。个别竹法标记要与音位标记配合,不然会察觉标记的竹法反而不方便。那是因为同音异位时,特选的音位没有标明,产生误会。401扬琴同音异位有九个,402扬琴多一些。音位标记可暂用右三上一(右数第三排琴码、上数第一码位)表示。
四、 竹法训练。
竹法训练在目前尚无系统的教材,现将教学中应用的训练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1、基础训练。用八种节奏并规定相应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养成良好习惯。以正手竹法为例。它们是:右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右左左、右·左、空左右左。前三种节奏是正手竹法基本规律的代表形式。后五种竹法是按发音点原理推算的。它们与倍数比关系(放大与缩小时比例不变)的节奏型,竹法规律相同。例如:右 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 右左左右左│等。另外,六连音及双数连音等节奏,也可用以上原理完成竹法认定。如,右左右空右左、右左空左右左 等。遇合音自然要用合竹演奏,单音竹法规律不变。例如,合右左、右左合左等。
2、系统性训练。要分步训练,思路是分阶段、调进度、全方位、多变化。
(1)设定节拍、选定节奏、编定竹法。从常用节拍2??、3??、???、3??、???和有特点的不常用节拍?、?、?中选出有地区特点、民族风格、艺术价值的节奏型,设定或创作成为不同程度的节奏组合或练习曲。编写时要注意单音形式入手、可加合音变化,节奏型不重复、节奏组合的长度在二小节到八小节之间、训练可模仿打击乐用鼓垫子练习的方法,专攻竹法。正手竹法与反手竹法同步练习。
(2)编创有音乐旋律的竹法练习曲。把上述节奏组合或节奏练习曲,添上音符。从调式、音区、音域、起落音等因素考虑。如C大调、中音区、一个八度内、中音So到高音Mi,Mi起Mi落等等。创作的旋律要有级进和跳进,耐听。
(3)音阶式模进及变化:这是基础训练之后进一步训练的方式。将设定的节奏组合,做音阶式的模进练习。先下行后上行一个八度模进(或反之)。熟练后再将模进范围扩展为一个半或两个八度。利用反复与速度进行变化。还可运用增加变化音及移调、转调等方法进行变化。也可将几组不同的节奏型连接,通过顺接、逆接、倒影、逆行倒影的作曲方法加以变化,巩固和练习各种竹法。
(4)难度递进:用简单的节奏开始,逐渐形成复杂的变化。如,用本文曾提及的八个基础节奏型,分别做为上、下声部组合练习,然后再加其它节奏做变化,善于想象变化的形式,逐渐增加演奏难度,使双手适应双声部的不同节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