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针对性训练。仅从亟待解决问题角度考虑的竹法训练可采用下列方法:
(1)原有练习曲改造:用原来熟悉的练习曲,加上想练的竹法即可。例如,将《音乐会练习曲》(宿英曲)的主题原来是右左右左竹法,变成右右右左左左三连手或其它竹法,音符不变,节奏变化,使其具有竹法训练意义。再如,《海燕》(郑宝恒曲)是正手练习曲,除引子外,可改成反手练习。在这类变化中,有些曲目要注意个别地方音符要调整八度关系变换音区,以方便演奏。
(2) 乐曲中选用实例:将乐曲片断或仅仅一个动机的节奏类技术难点,用单独组成或补充组成乐句并上下模进一个或二个八度等创作手法,组成练习曲,进行专门的强化练习。例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许平心移植)D调快板主题的七、八小节,竹法为 合合合合 右左右左ㄧ 右左右左 右左右左右ㄧ 左右左合… 。节选有正反手变化的右左右左右 左右左合这一局部做为节奏训练的原型,向下模进一个八度再模回原型,练习效果很好,可举一反三地应用。
4 、轮的训练。不论长轮、短轮、双手交替的连续颤轮,都有双手配合的正反手的下轮(或称出轮)与收轮。分右下右收、左下左收、右下左收、左下右收的四种变化,还有合音起轮、合音收轮的两种衔接。
五、 创作中的竹法设计
早期的扬琴曲创作是先写乐曲旋律,后配竹法,竹法是从属性的。从近年的扬琴创作来看,新竹法的创作和使用已引起重视,竹法的设计逐渐成为音乐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红星歌》(项祖华改编)和《节日的天山》(郭敏清移植)都采用了二对三的竹法来演奏双声部。《青年叙事曲》(许学东曲)加入了右左左三连音八度衬音奏法。《春到清江》(刘维康曲)的花彩段由原奏法右左右左变成具有竹法新意右左左左的连手换音奏法。《黄土情》(黄和曲)在主题部分整段使用了五连音连手,在这段三二结构的五连音中,体现着多种竹法选择。如:右右右左左、 右左左右左、 右左右左左等。《金翎思-满乡随想》(刘寒力曲)在创作冲动中已有对竹法的考虑:左手先下的花彩琶音、连手右左左右、右左左、竹法组合右左合合、用加重音的反手竹法左右左右左右六连音,演奏点描式琶音旋律。《古道行》(黄和曲)大段的快速合音奏法等等。在这些例子中,扬琴竹法的应用使乐曲演奏增加了难度和趣味,对音乐表现越来越显得重要。
综上所述,竹法研究集思广益。纵览其它乐器的技术发展,如丰富变化的小提琴、钢琴、琵琶等乐器的弓法、指法仍在不断发明创造,给人启迪。 扬琴竹法研究是扬琴演奏艺术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继承传统,展望未来。因此,要学习和研究前辈扬琴演奏家们有关竹法应用的宝贵经验,发现与创造有价值的竹法,开拓实用性新竹法的应用领域,逐步深入对扬琴竹法研究,不断探求其内在规律,建立规范的扬琴竹法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