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音乐中的1,2,3并不是数字而是专门的记号,唱出来是do,re,mi,它来源于中世纪意大利一首赞美诗中前七句每一句句首的第一个音节。而音乐的历史像语言的历史一样悠久,其渊源已不可考证。但令人惊异的是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释音乐的许多规则其中包括音乐基本元素──乐音的构成原理,也就是说1,2,3……这些记号确实有着数字或数学的背景。
学习音乐总是从音阶开始,我们常见的音阶由7个基本的音组成:
1,2,3,4,5,6,7
或用唱名表示即
do,re,mi,fa,so,la,si
用7个音以及比它们高一个或几个八度的音、低一个或几个八度的音做成各种组合就是“曲调”。
美国著名音乐理论家珀西·该丘斯(PercyGoetschius,1853-1943)说“对于求知心切的音乐学习者与音乐爱好者,再没有像‘音阶’似的音乐要素,即刻而又持久地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惊异的了”。
7音音阶按“高度”自低向高排列,要搞清音阶的原理,首先须知道什么是音的“高度”?音与音之间的“高度”差是多少?
物体发生振动时产生声音,振动的强弱(能量的大小)体现为声音的大小,不同物体的振动体现为声音音色的不同,而振动的快慢就体现为声音的高低。
振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上用频率表示,频率定义为每秒钟物体振动的次数,用每秒振动1次作为频率的单位称为赫兹。频率为261.63赫兹的音在音乐里用字母c1表示。相应地音阶表示为
c,d,e,f,g,a,b
在将C音唱成“do”时称为C调。
频率过高或过低的声音人耳不能感知或感觉不舒服,音乐中常使用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6~4000赫兹,而人声及器乐中最富于表现力的频率范围大约是60~1000赫兹。
在弦乐器上拨动一根空弦,它发出某个频率的声音,如果要求你唱出这个音你怎能知道你的声带振动频率与空弦振动频率完全相等呢?这就需要“共鸣原理”:当两种振动的频率相等时合成的效果得到最大的加强而没有丝毫的减弱。因此你应当通过体验与感悟去调整你的声带振动频率使声带振动与空弦振动发生共鸣,此时声带振动频率等于空弦振动频率。
人们很早就发现,一根空弦所发出的声音与同一根空弦但长度减半后发出的声音有非常和谐的效果,或者说接近于“共鸣”,后来这两个音被称为具有八度音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如影随形”来形容一对八度音,除非两音频率完全相等的情形,八度音是在听觉和谐方面关系最密切的音。
18世纪初英国数学家泰勒(Taylor,1685-1731)获得弦振动频率f的计算公式:
l表示弦的长度、T表示弦的张紧程度、ρ表示弦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