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古时称琴或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享有“国乐明珠”的美誉。其音乐“可以观风数,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音中之情,乐中之意,源远流长至今日,愈发地弥足珍贵。
古时关于古琴,有着丰富的音乐遗产和理论文献,亦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与故事。在千年的岁月里,它有过辉煌,亦有过衰落,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未曾放弃古琴,始终将它珍视为比生命更可宝贵的人生财产,从而使古琴那美妙的乐音得以久久飘荡于世间。
古琴发展至今日,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古琴演奏、研究与推广,被称为“全世界唯一能即兴演奏的古琴大师”李祥霆。他与古琴的故事,亦是一部道不完的现代传奇。
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
李祥霆1940年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的一个普通中医家庭,自幼便对音乐有着特殊的钟爱。儿时,舅舅为他讲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让他对古琴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后来,家里买了收音机,他第一次从广播中收听到琴箫合奏的古琴曲《关山月》,被其中深沉优雅,悦耳动人的古琴声深深吸引。他仿佛着魔一般,不可救药地爱上古琴,从此注定了与古琴的一世情缘。那一年,他14岁。
李祥霆将古琴作为了人生最大的理想,可那时东北几乎没有琴人活动的迹象,他所能接触到的人也都没有见过古琴,他的梦想尚未开始,便已遇到困境。但李祥霆并没有气馁,他依旧努力寻找着关于古琴的点点滴滴。
有一次,李祥霆听说郊区矿山俱乐部正在放映一部介绍古琴家管平湖演奏技艺的短片,他顾不上吃饭,饿着肚子往返跑了二十多里路,第一次看到了古琴及其演奏的姿势和方法。这便是他追求古琴的方式,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痴迷,也正是这种痴迷,让他对古琴有了超越常人的执著与坚持。
谁也不会想到,古琴大师李祥霆的第一张琴,竟是他自己动手制作而成,琴面是中医诊所的旧牌子,弦是低音胡琴的弦,徽是13个图钉摁上去的……李祥霆就是在这样一张“简陋”的古琴上,试着找到需要的音符,在自己编的指法中,弹奏出了在广播中已经听得很熟的《关山月》。1956年辽源市高中的新年晚会上,他还与教他吹箫的同学合奏了这首曲子。这在常人看来,实在是个奇迹,而李祥霆在古琴上的天赋,也逐渐展露。
不过,李祥霆知道用自己猜测的方法学习,无法帮助自己领悟古琴的精髓,更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于是,他鼓起勇气给著名古琴家查阜西写了一封信,把自己对古琴的热爱和渴望告诉了查老师,并请求得到查老师指点。或许,一切在冥冥中早已注定,注定查阜西将成为李祥霆艺术道路上的伯乐,他不但回了信,后来更邀请李祥霆暑假来北京,教其弹琴。查阜西还建议李祥霆把自己取的别名“怜秋”改为“泠秋”,取意于白居易的《听琴》诗:“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沈沈。”其中,“泠”的意义是“最清晰的琴声”。
经过一个暑假的学习,李祥霆学会了弹奏大小五首琴曲,学会了识认古琴谱,还学会了熟练地为古琴上弦。从此,他真正踏入了古琴的世界,更加沉醉,也更加努力,因为此时的他开始明白,弹奏古琴,不只是自己的一项爱好,更是一种传承文化艺术的责任。
1958年高中毕业后,李祥霆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开始接受古琴大师吴景略的精心传授,同时有机会向管平湖、溥雪斋等前辈学习不同风格的古琴演奏艺术。1963年大学毕业时,李祥霆凭借自身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已经成为我国古琴界的后起之秀,被留校任教。从此,他进一步将自己的全部心智和精力倾注于古琴演奏艺术,整理和深入研究古琴文献和传统琴曲。
潜心研究古琴的生活是平淡而快乐的,可是一场长达十年的浩劫却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人生亦如那七弦所奏之乐,跌宕起伏,变幻无常。当时,古琴被斥为封建乐器,不得演奏。李祥霆不得不暂时放下他心爱的古琴,其间的迷惘和艰难,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十年后,当他重弹那张令他朝思暮想的古琴时,喜悦之情,亦是难以言表的。或许正是这场浩劫,让李祥霆感觉到了肩头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