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留在国内发展是正确的
记:据我所知,你把刚刚获得的“范曾·海航文化艺术基金会”颁发给你的部分奖金,购买了演唱会门票赠送给艺术院校的寒门学子、低收入家庭以及灾区的孩子和贫困家庭,让他们能有机会听你唱歌。你做这件事情的初衷是什么?
廖:在我的艺术成长道路上,有非常多的人给予我帮助和支持,让我这个完全没有音乐背景的农家子弟,在音乐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对此我一直心怀感激。当我有能力为社会做出回报时,当然应该站出来,不能说你在心里默默感激就行了。人是感情动物,应该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我有这样的职业身份,更应该作出表率,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帮助。演唱会结束后,我还要回上海参加一个慈善活动,准备再捐出10万元。
记:回报社会、感恩的方式有很多,除了物质的,好像你更看重精神层面?
廖:对,对。感恩方式有多种,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用自己的成绩、专业知识等,回报、贡献给社会。所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声音·庆世博·廖昌永2010大型演唱会”上,我会由衷地对观众说,我当时选择留在国内发展是正确的,我热爱我的祖国,我愿意为祖国、为人民歌唱。
这段时间我看绘画的书比较多,给了我很多启示,正如清代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是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也一样“当随时代”,音乐创作要与时代息息相关。
记:所以,“中国味道”“中国声音”是近十年来你最大的艺术追求?
廖:事实上,这一探索与当年一段际遇有关。有一次我到国外演出,闲暇联欢时,各国艺术家都唱起了各自的民歌,法国的、意大利的、俄罗斯的 轮到一位中国艺术家演唱,他忸怩半天说:“我实在不会唱中国歌。”场面变得极为尴尬,我一下站起来:“我来唱中国歌。”这次经历不由得让我深思:作为一个艺术家,如果你连本民族文化都不爱,还谈什么爱你的民族?我钻研歌唱艺术,到底为谁服务?美声唱法只能演唱西方的歌剧吗? 特别是我回老家,奶奶对我说:“你能不能唱一些让我听得懂的歌啊?”我更下定决心:不仅要演西方歌剧,也要唱好中国歌,把中国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记:你演唱中国歌曲在国外反响如何?
廖:我在纽约卡内基、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音乐会上,都演唱了中国各个时期的歌曲,如《叫我如何不想她》《红豆词》《古老的歌》,反响非常热烈。我之前在国外唱歌剧,对个人来说,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但说实话又有一点不满足。试想,如果能在舞台上唱更多的中国歌,岂不是更好?2005年,我在荷兰皇家歌剧院主演了谭盾的歌剧《茶》,演了6场,场场爆满,即便是唱的英语,但也让大家喜爱上中国文化,那一瞬间感觉就像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每一场唱到最后,我都泣不成声,那种骄傲、自豪就像血液在血管里奔流。对我来讲,太希望中国的音乐文化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应有的尊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