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王惠然先生与中国柳琴艺术

王惠然先生与中国柳琴艺术
录入时间:2010/5/25 17:45:00 来 源:小蝌蚪音乐学习网     [音乐考级]    

网页视频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后...

  基于此,王惠然先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乐曲。从1958年改编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1960年专为柳琴创作的第一首柳琴曲《银湖金波》、唯一的传统曲目《柳琴戏牌子曲》、第一首柳琴协奏曲《毕兹卡欢庆会》、第一首柳琴琵琶双协奏《嵩山印象》等系列独奏曲和协奏曲都充分调动了柳琴各种艺术手段,手法新颖、各具特色,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柳琴特有的神韵。艺术,是诉诸于人们感情的东西,正如古人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艺术只有包含着艺术家之情才能引起欣赏者情感的共鸣。《春到沂河》更是王惠然先生用心灵去创作的一首优秀的民乐独奏作品。该曲创作于七十年代初,是迄今最有影响的柳琴曲,被音乐界称为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乐曲描绘了沂河两岸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和人们在田间愉快地劳动,展望丰收向往未来的喜悦心情。具有浓郁的齐鲁风味。这首乐曲在结构上分为:引子(散板)、A段、B段、带变化再现A段四个部分。引子明亮的高音一出来,立刻把欣赏者带到了风景秀丽的沂蒙山,作曲家巧妙地吸收了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主题音调,使作品的地方风格与作曲家的鲜活感受融为一体。整个引子慢而不散,强调音乐的流畅和连贯,充分体现了冰雪消融、春光明媚、流水潺潺的意境。进入乐曲的第二部分快板,柳琴运用了最擅长的“四小轮”奏出轻快活泼的主题旋律。那富有弹性的节奏,突出了劳动时的喜悦心情。慢板,作曲家采用了柳琴戏和山东琴书的音调,大量地运用了推、拉、吟、揉的技法,使旋律优美动听、婉转深情。乐曲的第四部分是变化的再现段,作曲家在此首次运用了柳琴四弦低音区奏出浑厚结实的主题,充分展示了改革后四弦高音柳琴的特征。最后作曲家运用了柳琴最具威力的“夹扫技法”使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将乐曲一步步推向高潮。

  王惠然先生在音乐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又可以说其多才多艺,成绩斐然。他既是一位演奏家、作曲家,还是一位指挥家。作为琵琶、柳琴演奏家,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的技法,丰富了琵琶演奏多声部效果的表现力,同时也是使柳琴成为独奏乐器的开拓者。作为一个作曲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器乐作品,而且还创作出多部声乐作品,并屡次获得嘉奖,显示了其丰硕的创作成果。作为指挥家,他对济南军区前卫民族乐队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于1984年以客座指挥家的身份与香港中乐团合作演出了三场音乐会,演出曲目大多是王惠然先生创作的作品,音乐会后香港听众反响强烈。多家媒体发表评论,认为“王惠然以别具风格的指挥和富有激情的艺术魅力,获得观众的赞扬,香港中乐团演奏家们对王先生的艺术造诣甚为佩服。”
  古往今来,不少音乐家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技巧风格的磨练和艺术视野的开阔,越到“知天命之年”的作品越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创作越能趋于颠峰状态。笔者作为王惠然先生的学生,衷心祝愿有着执著追求的恩师艺术青春长在,生命之花常青!创作出更多、更美的民族器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