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有效振动弦长比较大,所以古筝在音色上变化范围较广。触弦点(即激发点)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音色。而弹奏时发力的角度不同,又可以使音色有所变化。下面就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乐器发出的音由基音和泛音组成。其中基音较为主要,它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高。泛音是乐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声音的音色。小提琴、二胡、古筝、笛子,包括人声,它们都可以发出同样音高的音(例如c),但我们却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各种乐器,这就是由于泛音的存在。物理学研究表明,泛音的频率为基音频率的整数倍。实际上,一个乐音中包含有多个泛音,但对于音乐有贡献的泛音不过五六个。因为越是高阶泛音,其振动就越弱,频率就越高。人耳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能听到大概16-20k赫兹[2]之间的声波,而音强也不能低于10-12瓦/米2。所以,最初的五六个泛音是决定音色的主要环节。当然,泛音的产生条件是多样的。在共鸣体的作用下,泛音现象很复杂,不同形状的共鸣体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泛音,音色也就大相径庭。值得注意的是,共鸣体的形状和材质对音色的影响要比其体积重要。试比较小提琴与中提琴,它们音色的相似会令绝大多数人难以分辨。
音色是由于不同的泛音所决定的。理论上,激发点越靠近端点,越能激起高阶泛音,其能量就越大。而越靠近弦的中点,则基音的比例大,泛音的比例小。在弦的中点弹奏,可以得到相当纯的乐音,泛音所占比例很小。这样的乐音在一些节奏平缓、内容优雅含蓄的乐曲中非常适用。而靠近弦端点的弹奏使乐音中包含了大量的高阶泛音,于是声音亮度增加,响度增加。一些欢快、激烈的乐曲则要求此种音色。所以,有经验的筝家可以利用触弦位置的不同来制造出符合需要的音色,使得音乐富于对比,更具有变化性和艺术特色。
一般的二十一弦古筝,每一根弦都被筝码分为两部分。筝码右侧为一般情况下的弹奏区域,音色浑厚明亮,具备完整的五声音阶。筝码左侧部分不具备完整的音阶,只有极少数乐曲要求左侧的弹奏,大多数情况下,左侧部分是右手进行滑弦、按弦、颤弦等技巧的舞台。利用左手在筝码左侧的运动,可以很方便地改变音高,最多可以产生大三度或更高的音高变化。在古筝上,我们可以制造出几近完美的振动音,产生其他一些乐器很难达到的效果。众所周知,振动音的处理是音乐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这种技巧使音乐变得更加优美,更加人性化,富有感染力。而古筝在振动音的处理上是相当擅长的。魏人阮禹《筝赋》中所说:“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古筝在音与音之间都有互相牵制和过渡的因素,在中国五声古音阶的基础上,由于注重以声带韵,以韵引声的声韵色彩功能,产生了很多五音之外的游离、摇动的过渡音。古筝发出的每个音都可以在原音音高的基础上,通过颤弦、滑弦、揉弦等左手技巧使音产生变化,掌握音势走向,把五音中的奇妙幽微表达出来。这是一般乐器完全无法比拟的。
在音长和音强方面,古筝都可在一定范围内任意改变。古筝的长音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激发弦产生振动后任其自然衰减,产生长音;一种是利用摇、轮等技巧,产生几乎是无限长的音。后一种长音在演奏实践中非常重要[ii]。
在和声方面,古筝具有极大的优势。从理论上来说,它可以同时产生十个音,与钢琴的区别并不大。[iii]比起其它民族乐器,古筝的和声是相当丰富的,即使比起西方乐器,也并不逊色。提琴家族最多只能同时奏出四个音,管乐家族基本上不存在和声,只有钢琴和竖琴好一些,但古筝的优势还不只在于能同时弹出十个音。
十指抓筝技巧的广泛运用,使古筝的和声效果大为加强。右手弹奏旋律左手利用和弦或分解和弦伴奏等原来只有钢琴等乐器才能完成的技巧,古筝完全可以表现出来。另外,古筝的摇所产生的长音是持续的长音,在摇琶配合中[3]能最大限度地突出主音。这一点要优于钢琴。因为钢琴产生的长音是不断衰减的,没有长的持久性。所以利用分解和弦为主音伴奏时很容易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主音较高时尤其明显。而新筝的诞生,又弥补了古筝缺音少律的最大弱点。除了钢琴这样的键盘乐器之外,和声效果比古筝,或者更准确地说,比新筝还出色的乐器是不多见的。
古筝的音域也很宽,共有四个八度,现在,有关古筝的改革正在不断进行,已经出现了有五个甚至更多八度的试验品。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古筝的音域还是较为宽广的,能够满足一般的要求。
除了在改变音乐的四大要素方面古筝占有一定的优势外,它的另一个长处就是它的定音方式及所采用的律制。
现今世界音乐较为常见的三种律制为五度相生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在欧洲的音乐体系中,十二平均律基本上是标准律制。所有的键盘乐器以及绝大多数的管弦乐队,都以这种律制为标准。这是因为平均律具有易于转调的优点。在音乐创作中,转调是作曲家们使音乐生动丰富的重要创作手法。尤其是为大编制的管弦乐队所创作的乐曲,转调更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只有音与音之间距离完全相等的十二平均律才能自如地应付不同调式之间的转换。键盘乐器的定音也完全按照十二平均律,这些都是为了方便创作和演奏。
但十二平均律的最大问题是不够和谐。虽然转调很方便,但不够好听,存在失谐问题。相比之下,五声音阶中的五个主音是根据五度相生律确定,按照这种方法,这五个音完全可以以五度关系联接在一起,频率比均为3:2,所以五声音阶内不存在失谐问题。由于古筝在多数情况下是独奏乐器,没有4、7等音,多数的筝曲又是建立在五声音阶的体系上,较少涉及转调,所以古筝的定音基本上以五度相生律为准,保证音最大的和谐性。因此,用筝演奏的乐曲是相当美妙的,即使只是用手指在弦上划过,也能产生如流水般的乐音。比起采用十二平均律的钢琴等乐器来说,筝乐所给人带来的稳定、安宁是显而易见的。古筝基本上不存在十二平均律中的失谐问题。
在演奏技巧方面,似乎极少有乐器能像古筝一样复杂。演奏其他的乐器时,演奏者的双手分工非常明确。比如以提琴为代表的拉弦乐器,左手用来按弦,右手用来持弓,两大类功能泾渭分明。琵琶、吉他等乐器也是左按右弹。钢琴则是双手按键,左右手动作一致。而古筝则与其他乐器都不一样。古筝演奏者的左手同时具备两类功能,一是在筝码左侧完成按、滑、颤等一系列振动音和改变音高的技巧;一是在筝码右侧(偶尔也在左侧)象右手一样弹奏旋律。而按、滑、颤等技巧的手型、发力方式以及对手各部分的运用与勾、托、摇、琶、刮奏等技巧完全不同。而新筝的技巧难度比起古筝来又有了一个飞跃。这就表明在古筝的弹奏中要大量利用手部不同的运动方式。这是其他乐器的学习中基本没有的现象。因此,一个初学者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是很难掌握这两类完全不同的技巧的。这无疑增加了古筝的难度,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难度的存在,才使得古筝能在同时改变音乐的四大要素的前提下又具有极为出色的和声效果。而这种音乐效果的产生,是任何传统乐器都难以做到的。
本文作者为赵勃楠,请勿将本文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