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其萎,曹东扶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却为中国民族音乐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等待着继往开来的民族音乐捍卫者去整理、去发扬、去光大。值得欣慰的是,曹东扶先生生前多次接待过朝鲜、日本、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文化使者,与他们切磋筝艺,为弘扬祖国的民族音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曹派筝”不仅在国内筝坛地位显赫,而且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东南亚享有盛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音乐大家庭中,“曹派筝”占有一席之地。
曹东扶先生的演奏风格深沉内在,苍劲有力,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他对乐曲的处理极为细腻、深刻,音乐形象准确生动。他的演奏艺术感染力极强,可誉之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曹东扶先生是承前启后。勇于创新的“一代宗师”,他为古筝创作、改编了不少新作品。他5O年代创作的《闹元宵》,己被筝坛公认为是一首艺术成就很高的乐曲。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深深根植于乡土艺术的曹东扶先生亲眼目睹了群众欢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感慨万千:耍龙灯、狮子滚绣球、踩高跷,鞭炮锣鼓声响彻云霄……为了表现南阳群众乐观向上的性格,他采用大幅度划弦、快速托劈双弦技巧,使整个乐曲的欢乐情绪一开始就迸发出来。为了气氛更加火热,他创造性地运用左手击空弦,惟妙惟肖地模拟打锣声并采用双手弹奏技巧。他的筝独奏《闹元宵》、琵琶演奏的《高山流水》、三弦演奏的《打雁》,犹如“三国鼎立”,迄今被音乐学院列为学生必弹曲目。
曹夫人回忆,1962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劳累过度、营养不良的曹东扶先生左脚踝骨生疮,经诊断系患上严重的“蜂窝组织炎”,他连续四个昼夜高烧不退,生命垂危,四川音乐学院甚至已为他做好了后事准备。以后开刀手术,对把曹东扶先生从垂危险境中解救出来。然而麻醉药力刚散,曹东扶先生睁开眼的第一句话就是:“让学生们到医院来吧,我就在病床上教课,别耽误了学生啊。”主治医生非常感动,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曹东扶先生便在病床上给心爱的学生们上课。
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期间,有的教师嫌学生多太累,独曹东扶先生乐教不疲,院民乐系主任马惠文感叹:“曹老师,年轻人都嫌工资低、工作累,您却只嫌工作少。”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沧海桑田,人事嬗变。曹东扶先生虽然惨遭迫害溘逝人寰,但他所创立的“曹派筝”,他的三弦、琵琶演奏艺术,他的“曹派大调曲子”等却为祖国人民留下一笔异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他遗留下来的“曹派筝曲”,由先生的子女曹永安。李汴整理编辑成《曹东扶筝曲集》、《曹东扶筝曲集修订本》,已先后于198O年、1994年两次出版发行并多次再版,这些筝曲至今在全国舞台上演奏不衰。曹先生的儿女们师承其父,他们弹奏的“曹派筝曲”,不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长期播放,而且多次被内地、台湾、香港等音像公司录制成磁带、激光唱盘大量发行,他们还多次出访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等国,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瑰宝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认同。“曹派筝”宛如一棵参天古柏,永远向后人展示它的质朴与苍翠,坚韧与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