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杰出的民族音乐表演艺术大师、教育家曹东扶先生(1898.11.8—1970.11.27),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8(35)年了。他在6O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不但在筝及琵琶、三弦等民族器乐的演奏、教学和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也为继承和发展河南大调曲子及河南板头曲的演唱、演奏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曹东扶先生诞辰1OO周年之际,我拜访了曹东扶先生的夫人尹士瑞女士和儿子曹永安、女儿李汴。
在一尘不染的客厅里,面色红润、神态慈祥的尹士瑞女士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老人家八旬有五,身板硬朗,思维清晰,对重大历史事件具有惊人的记忆力,直观她老人家,你很难想象她与曹东扶先生相濡以沫曾经度过多少漫漫人生的风风雨雨。曹永安与妹妹李汴师承先父之真传,“父作子述”,兄妹俩现已成为著名的筝演奏家,他们对父亲一生的艺术创造,一直铭刻在心,三人向笔者叙述了往事。
曹东扶先生出生在河南省邓县,最早向他传授音乐技艺的是他的父亲。13岁以后,曹东扶先生开始靠卖糖果、花生、瓜子维持生计,经常出入茶馆酒肆。在这“下里巴人”聚集的场所,自清晨至深夜,演唱大调曲子自娱自乐者络绎不绝。民间音乐艺术的熏陶,促使天禀聪颖的曹东扶先生很快学会演唱大调曲子,继而又学会弹三弦、弹筝、弹琵琶。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曹东扶先生刻苦钻研民族音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使他的演唱、演奏水平得以很大的飞跃。他娴熟掌握了大量的大调曲牌及板头曲曲目,而且创造性地使之在唱腔、过门诸多方面达到了统一与规范化。曹东扶先生为了使一度处于大调曲子附属地位的板头曲成为独立的器乐曲,他潜心做了大量的修订、改编与推陈出新的工作,经过他的再创造,使这些板头曲成为血肉丰满、精雕细刻的艺术精品。
曹先生不仅创立了脸炙人口的“曹派筝”,成为筝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三弦、琵琶、软弓胡的演奏上和大调曲子的演唱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他非常注意根据乐曲的曲调和内容情感来安排各种乐器的指法、技巧,使它们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他用三弦演奏的《打雁》、《思情》,用琵琶演奏的《高山流水》早已成为弹拨乐的精品。他的基本功扎实而完美,无论独奏或伴奏,可以一气用三弦弹上五个小时,在河南、湖北两省,曹东扶先生享有金不换的“铁胳膊”之美誉。曹夫人深情回忆:“曹东扶手巧啊,他自制软弓二胡,小指压弦一推就能奏出一串明亮均匀的嘟噜声,悦耳铿锵,当年真是迷倒好多民族音乐的热爱者啊……”早在30年代由于他对河南大调曲子的突出贡献以及其炉火纯青的演唱演奏,他创立的“曹派大调曲子”得到广泛公认,人们争相学习。
由于国家尊重人才,曹东扶先生以满腔热忱投身民族器乐的演奏、教学与革新工作中。1948年春,曹东扶先生在邓县文化馆的支持下,带领他的弟子们,发起、成立了邓县曲艺改进社,并担任副社长。他组织学生们对一些传统曲牌作了进一步的修订,使其更为完善。1951年,他率领大家积极投入抗美援朝宣传活动,亲自创编出《渔夫恨》、《侵朝阴谋》、《抗美援朝》等曲段,为捐献“鲁迅号”飞机,他与学生们连续数日,不分昼夜下乡演出。同时还为国家捐献了价值15O多万元的棉花与烟叶等。
1953年,“全国首届民间艺术汇演”在开封古城隆重举行,曹东扶先生艺惊四座,一举夺得“器乐独奏一等奖”。他精湛的演奏技巧与庄重舒展的台风,赢得与会专家及广大听众的一致好评。这样,从邓县、南阳到开封,层层上选,引起热烈反响,以后他赴武汉献技,轰动三镇。中间“转战”数地,河南大调曲子及板头曲声名远播。曹东扶先生则先后在开封师范专科学校、河南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任教,他决心把自己掌握的全部技艺都留给后人。
曹东扶先生诲人不倦,热切希望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毫不保留地让学生分享自己从音乐艺术园地中汲取的甘露和阳光。曹东扶先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从不以尊者自居,无论年龄相差多大,艺术水平相差多远,一律以琴友相待。曹东扶先生这一美德,赢得莘莘学子长期的尊敬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