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乐坛,我们拥有四位伟大的音乐家,除却贺绿汀,铮铮铁骨,历经战争洗礼和十年浩劫,1999年4月27日,在祖国怀抱安然闭合上自己的眼睛,终年96岁,其他三位却都逝世在异国。其中,最年轻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聂耳,1939年7月17日23岁时长眠于日本海滩。横空出世、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1945年10月30日40岁时逝世在苏联。马思聪,1987年5月20日在美国费城与世长辞,终年76岁。
如今,聂耳陵墓在云南,冼星海的骨灰葬于广州的星海苑。2007年的深秋,马思聪先生的骨灰也将归来。苍穹碧海,黄钟大吕,群英聚会,天人合一。我们无比殷切地等待着这个阳光遍地的日子。(陆幸生)
马思聪去国返乡路
年初二,马思聪会见平反后第一个前来采访他的中国大陆记者,他万分感慨地说:苏武牧羊19年啊!
撰稿/陆幸生(记者)
一则简单的“音乐新闻”
中新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今日从此间获悉,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期间,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骨灰将从美国移回广州。广州市副市长李卓彬透露,赛期一项重要内容将是纪念音乐家马思聪系列活动,包括马思聪曲谱出版、精选作品音乐碟的发行,以及遗物捐赠给广州的马思聪音乐艺术馆,同时其骨灰将从美国迁回国内,重新择陵安葬。
马思聪先生,当年“去国”,举世震惊;今年末,他在异国离世整整20年之后,要“回来了”。
7月10日,我踏上南粤阳光下的溽热土地。
马思聪铜像站立面前
麓湖路边的广州艺术博物院,白色墙壁和棕色门框,阳光下显得斑斑驳驳的。大厅内摆设着一只硕大编钟模样的“金钟”,呈现着黄钟大吕名副其实的沉静气派。马思聪音乐艺术馆负责人项翊告诉我,今年11月,这将是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奖时候摆放在舞台上的标志。
中国音乐“金钟奖”,是中国音乐界全国综合性专家奖,承载着中国音乐界的最高荣誉。从2003年起,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项翊领着我,去二楼的马思聪音乐艺术馆。我边走边表明采访来意:在预告今年金钟奖的报道中,有句非同小可的话:马思聪先生骨灰届时将返回故土,我想了解前前后后的“这一切”。
我对项翊说,我们是唱着先生的“我们新中国的儿童”长大的。28岁的项翊说,我是音乐学院学钢琴的,因为崇敬先生,前年应聘来到艺术博物院工作。我和项翊在马思聪音乐艺术馆门前停下脚步。身着西服的马思聪先生,站立大门左侧,左手扶琴,右手拉弓,全身心地浸染在自己的乐声之中。
当然,这是马思聪先生的一座全身铜像。先生不语,我们也久久地默然。
展示大厅迎门的玻璃橱里,摆放着一把小提琴,这是镇馆之宝:斯特拉底瓦里在250年前亲手制作的小提琴。斯氏制作的小提琴,全世界已所存无几,一把在梅纽因“那儿”,一把就在马思聪“这儿”。项翊介绍:上世纪30年代,在法国留学的马思聪,在巴黎街头获得此琴,从此终身携带。“逃亡年代”,先生抛弃全部家产,手中捧着的也就是这把小提琴。2001年,马思聪后人将这把无比珍贵的小提琴,赠给了广州马思聪音乐艺术馆。
大厅里,摆放着的钢琴、琴凳和地毯,都是马思聪先生在美国费城居住时使用的原物。整整一堵墙上,是“艺术”化了的《思乡曲》的五线谱,一派纯白的颜色。
我说:对马思聪先生骨灰的回归,我有三个问题。第一,马思聪先生本人在自己生前,是否有过这样的“遗嘱”,或者说是明确的表示,“我的骨灰要到祖国”?二是,如果先生生前尚未有过这样的嘱托,那么现在的先生骨灰归来,是否可以理解为是他的夫人和子女“后来”的决定?三是,中国广州和美国费城,相隔千万里,马先生骨灰回归这件事情,具体是如何促成和怎样办理的?
项翊回答说:马思聪先生骨灰回归,我们艺术博物院知道有这件事情,但具体操办的,是上级有关部门。对我接着的“可能性要求”,项翊已作慎重准备,他打电话给“鲁处长”,“他是马思聪音乐艺术馆筹建办公室主任,后面的事情他肯定了解”。
手机那边的“鲁处”,正躺在医院理疗的床上。项翊与对方对话:上海记者是特意飞过来,是专门为马思聪来的。接着,项翊的表情霍然开朗,病榻上的鲁处答应“会面”。
我和项翊驱车去往医院。60岁出头的鲁处,递上两张名片,上写大名:鲁大铮,一张上的职务为“广州市侨办联络接待处处长”,另一张是“马思聪艺术馆筹建办公室主任”。鲁大铮略作解释:现退休了,前边要加个“原”字。
鲁大铮递我一个厚厚的纸袋,里面是复印的各式稿件和资料,其中有:2001年马思聪音乐艺术馆开馆时,鲁大铮撰写刊发的《马思聪音乐艺术馆始末》;2006年12月出版的“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丛书《马思聪》,鲁大铮为作者之一;还有广州音乐研究杂志2002年第5期的《马思聪音乐艺术研究专辑》。
说到马思聪,项翊的准备如是周到;为了马思聪,鲁大铮的回应这样快捷。
想起家乡,我就牙儿肉儿抖
1912年5月,马思聪出生在广东海丰县海城镇幼石街的书香门第。父亲马育航,清光绪庚子科秀才,曾任海丰小学第一任校长。马育航与同乡陈炯明自发结社反清,陈炯明任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时,马育航任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后为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家境殷实,少年的马思聪听风弹琴,随雨吟唱。1923年秋冬,11岁的马思聪随20岁的大哥,西渡来到法国巴黎,住在名曰“半个月亮”的公寓里。两年后,马思聪考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预科班。1928年,马思聪以优异成绩,正式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提琴班,成为中国,也是亚洲第一个考入这座高等学府的黄种人。
1929年初,国内家境突变,马思聪回国。他先后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1931年,经当时广东省政府资助安排,马思聪二度赴法留学,第二年归来,任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结识王慕理,这对以琴为媒的师生之恋,奏响了婚礼进行曲,马思聪时年20岁。其后,马思聪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任教。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在鲁大铮笔下,1937年的广州,“一面是警报、炸弹和高射炮的三重奏,一面是抗战情绪汹涌澎湃的和声”。当上海“八一三”保卫战志士的热血,倾洒在苏州河畔的时候,马思聪即日谱就“战士们!冲锋啊”的大众歌曲。马思聪在后来的文章里这样说:这时期大部分的抗战歌曲,可以说全是在炸弹爆发下孵化出来的,歌词大多是在书局新出的诗集中找出来的。“音乐穿上武器,吹起号角,便着实参加这大时代的斗争了。”
在这血与火年代的缝隙里,马思聪完成了自己不朽的名作——《思乡曲》。
在今天的文字资料和网络搜寻中,可以看到对马思聪音乐创作中富有民族性、民歌风格和地域色彩的阐述和肯定,却已无法找见描绘马思聪创作《思乡曲》的具象情景。也许是北国丰腴的土地业已沦陷,东部海岸的防线炮火连天,身处广州弹丸之地的他,只得将目光转向内地的旷寂草原。马思聪听到了来自内蒙绥远河套地区的民谣:
城墙上有人,城墙下有马,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就牙儿肉儿抖。举目回望四野荒凉,落日依山雁儿飞散,庙台的金顶闪闪光,驼群的影遮列天边,哎噢咦啊想家乡。风大啊黄沙满天,夜寒啊星辰作帐,草高啊盖着牛羊,家乡啊想念不忘。我的家乡路儿正长,心头怅惘。
马思聪完成的《绥远组曲》,内分三章:一、史诗;二、思乡曲;三、塞外舞曲。战火纷飞的岁月,《思乡曲》呼唤起广大民众背井离乡的惆怅心境和对故乡亲人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1942年,暂居香港的马思聪,携家眷回到家乡广东海丰。他跟堂弟一起,为《思乡曲》填上新词:
当那杜鹃啼过声声添乡怨,更那堪江水呜咽,流浪儿啊,那边就是你可爱的故乡,就是有水鸟翱翔的地方,那边白云映红荔村前,暖丽南国多情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
《思乡曲》是马思聪享有盛誉的伟大作品。当年评论如是解读:作曲家是国民之一,是民族中感性特别强的人,作曲家的心情时常是一个民族的心情,这种追求与我们共鸣。
此时的马思聪当然不可能想到,在20多年后,他的《思乡曲》,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地区广播的开始曲。他更不能够预料,他的《思乡曲》会成为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引发他命运转折的音响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