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区别在体积上,敲击的介质也不一样。欧洲用木槌,中国用竹子。工具不同,音色便大异其趣。此外,音位排列、音阶体系差别也很大。
更重要的区别在于,不同文化造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
中国扬琴悠扬、清丽,可以和几乎任何一种器乐达到和谐。与二胡能搭配,和钢琴和电子乐配,也不觉得别扭,比较中性,如同音乐中的黏合剂——这里体现着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重和谐的特质。
欧洲扬琴受吉普赛文化的影响很大,民间色彩浓郁,舞曲居多,狂放不羁,很有个性。西亚南亚扬琴则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较大,易引发人的冥想。
各擅专长使交流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
扬琴在国际上有许多音乐组织,交流活动也很多。“国际扬琴协会”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协会每两年开一次年会,2005年,其第八届年会就在中国召开,开音乐会、交流乐谱、举办讲座……为一时之盛,今年则要移师德国。
这次在墨西哥举办的国际扬琴艺术节,中国人还是第一次参加,人家便安排了三场音乐会。刘教授还要登坛宣讲中国扬琴及古琴艺术。连闭幕演出,也将由中国人持槌。
“我们积极在做两件事。”刘月宁说,“一是让中国扬琴出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跻身到世界音乐宝库中去;同时,把其他体系的扬琴技法和风格带回中国,取长补短,融合到我们的风格中,这就丰富了我们自己。我认为,世界音乐发展的趋势将是在融合中显个性。”
为了更好地融合,刘月宁开始了“取经”生涯。2005年到2006年,刘月宁留学匈牙利,专门学习欧洲扬琴,留学期间翻译了十万字的文献《东欧扬琴音乐文集》。下一步的目标,是准备到印度去学西亚南亚体系。
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扬琴见洋琴,一对好亲戚。
【话题延伸——民乐如何走出去?】
谈完扬琴出国记,刘月宁意犹未尽。又抛出了一个“大哉问”——
“相对而言,扬琴出国还是小事,民乐出国则是大事。没有同根同源的铺垫,如何使它融入到世界音乐的主流中,并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做到像扬琴间的交流一样,既保留自己特色,又互相交融?”
问题太大,刘月宁自己也不敢说有答案。“只能说从带扬琴出国的经历中,总结出一点经验,不知能否提供点参考?”
首先,民乐出国应有精品意识。要走出玩噱头、炫技巧的浅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