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不是怪物,不能只让人家看稀罕。刚走上国际时候,很多外国人是为看个稀罕来的:那个跟我们长笛不一样的小竹管,也能吹响?——停留在这个层次,永远没有出路。纯作秀、玩杂耍怎么能登上大雅之堂呢?要从让人惊奇,到让人真正得懂。这就要求我们搞音乐交流和推广的,应该把最有代表性、最纯正的中国音乐拿到国际上去,甚至可以少搞一些‘绝活’,多在灵魂和独特的音乐语言上下工夫,以精品打动、征服人家。”
其次,民乐出国要研究对方的文化。
为什么《茉莉花》在西方能够普遍接受?因为它曾经融合在西方的歌剧之中,可以说,传播时是研究了西方人的接受习惯的。“尊重受众的接受习惯,尊重人家的音乐文化,传播效果当然会事半功倍。我们要听人家的东西,了解他们的风格,然后再用我们的方式来理解、重新演绎他们的东西,这就会形成交流和碰撞,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并且,越是深入了解、越懂得他们的音乐语言,越便于交流。”
其三,民乐出国关键在创新。
曲目要创新。“《茉莉花》是挺好的,但如果翻来覆去就这么一首《茉莉花》,那民乐就谈不上真正地走出国门。民乐如果不能反映时代精神,只靠着老本吃饭,那民乐的生命力何在呢?”
工具要革新。“比如,我们的扬琴比起欧洲体系的琴,有明显的不足。欧洲制琴用钢琴的原理,重,稳定性很好,我们的制作上就有些随意,没有止音器,余音无法控制,一批琴里边鱼龙混杂,需要专家去一架一架地挑,这对我们的发展就不利。怎么办?大胆拿来,学习人家的长处,大胆革新。”
民乐并非不能时尚。刘月宁认为,“女子十二乐坊”在把民乐和时尚审美结合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1998年,她便尝试扬琴与电子乐队的合作,演绎《小白菜》、《牧歌》等经典,韵味别致,效果很好。
“这和继承不矛盾。一方面,我们继承传统要借鉴日本歌舞伎的做法,最传统的东西永远不要变,把最纯正的味道像古董一样保留;但同时,另起炉灶,在基因库不能动的前提下,拿传统的基因去继续繁衍、丰富。”
刘月宁小传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扬琴学会副会长、国际扬琴协会会员。12岁时即以一曲扬琴独奏《映山红》而名闻海内外。创编百余首扬琴独奏和重奏作品,研制的“分音色琴竹”填补了中国扬琴制作的一项空白。多次带队参加国际扬琴交流活动,是国际扬琴比赛中的首位中国评委。(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