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古琴到国际上去,开句玩笑是举目无亲,是结识新朋友;扬琴出国则是会亲戚、见老乡去!
扬琴出国是小事,民乐出国是大事。如何使我们的民乐融入到世界音乐的主流中,并占有一席之地?……”
——刘月宁
【是扬琴,还是洋琴?】
一见面,刘月宁教授先问了记者一个问题:“考考你——扬琴是民族乐器,还是洋乐器?”
记者撇撇嘴:这还用问?当然是民族乐器!
不怕班门弄斧,记者还扳起了手指头:
天津快板里边有吧?先有扬琴的“登格楞格棱”,才有后边的“竹板这一打,不把别的夸”;
山东琴书里头有吧?琴书琴书,离了扬琴,成评书了!
河南坠子里也有!和着坠胡,好听着呢。词儿里也有它啊——《王二姐思夫》里头:“鸣扬琴,弹玉筝,撕绫罗,打茶盅,小孩叫爹头一声”,听说这叫“五大好听”!
……
民族乐器,绝对民族乐器!
刘月宁乐了:你说得对,但也不对。
“说不对,是从根儿上说。它跟笛子、古琴可不一样,它是个外来户。起源于古波斯,传播于国际间,现在世界上可不止中国有扬琴,扬琴三大体系中,中国占了一个,欧洲和西亚南亚各占一个。所以说,它是个世界乐器。甚至在不太久远前,它还叫‘洋琴’呢!”
“说对,是因为它自打明朝时候传进来,在中国文化中浸泡了这么多年,早就中国化了。演奏器具使用了中国独有的竹槌,音乐风格也是中国味道,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曲艺中、地方戏曲中、甚至寺庙的梵唱中,都有了它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与欧洲体系的发展态势的区别更明显。欧洲是自上而下、由宫廷音乐逐渐发展到民间;我们则自下而上,从民间逐渐走向专业化。从小学到研究生,各大艺术院校都有了扬琴专业,由伴奏到独奏,由配角到主角,这门艺术更是得到发展,成了民乐花园中的奇葩了。”
刘月宁最后总结——“扬琴最能体现那句话: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出国如同会亲戚】
别小瞧扬琴这个独特性:它在国际上有亲戚!
“二胡、古琴到国际上去,开句玩笑是举目无亲,是结识新朋友;扬琴出国则是会亲戚、见老乡去!”
会亲戚和交新朋友有什么不同呢?
“会亲戚的好处在于大家有个共性的基础,同时又同中有异,便于进行交流和对话,容易达到一种融合之境。”
其共性在于:不管你叫“沁拨隆”也好,叫扬琴也罢,都是一种坐而演奏的,弹拨、敲击类乐器,演奏方法上颇有相通之处;
同中有异的地方就更多了。
首先在体积上差别就很大:匈牙利的扬琴个头很大,乌克兰山区的扬琴,小到可以挂在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