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耕耘就有收获。在邹树君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威海市的群众歌咏活动广泛开展,水平飞速提高。1982年,威海的群众歌咏活动已经引起了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的关注。他们在这里召开了观摩会,在全省宣传推广。1987年威海组建地级市,原威海市改为环翠区,群众歌咏活动得到继续发展。2003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领导同志看了环翠区“歌咏之乡”的申报材料,感慨地说,在一个滨海小城,在社会大变革的年代,一个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能够历经30多年而不衰,“歌咏之乡”的称号他们当之无愧。举行“全国歌咏之乡”授牌仪式那天,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亲自来到威海。他拉着邹树君的手说:“谁说高等音乐学府的高材生到基层没有作为,就看你肯不肯做,只要肯做,就会有为。你就是很好的典型。谢谢你对中国音乐事业的付出,是你让‘歌咏之乡’歌如潮。”
甘为人梯育桃李
邹树君的同学,许多都成了拥有夺目光环的音乐家。由于选择了基层,他没有成名,但他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一个又一个音乐之星。
词作家戚建波清楚地记得,那一年的春天,邹树君因包村住进了他家。当时只有13岁、酷爱音乐的他,从此与邹树君结下了师生情缘。邹树君教他乐理知识、教他发声方法,鼓励他参加群众歌唱活动。几年后,戚建波考上了师范学校音乐专业,毕业后做了中学音乐老师。邹树君又辅导他搞歌曲创作,有了满意的作品,就拿到环翠区歌咏会上来演唱。戚建波还清楚地记得,1990年夏天,邹树君专门为他组织了一场“戚建波声乐作品演唱会”。为了筹措到音乐会的费用,邹树君顶风冒雨,先后跑了20多家单位。他还请来了著名音乐家唐诃、臧东升等,对戚建波的歌曲逐一进行点评。
在邹树君辅导帮助下成才的人,有很多很多。从事基层文化工作30多年,他办了上百期音乐培训班,培训了上千名文艺骨干。邹树君的家里经常是这样一种景象:钢琴前他在认真地演奏,钢琴旁音乐爱好者在动情地歌唱。他的家就是一个小课堂,是威海音乐爱好者的“音乐之家”。从邹树君的培训班和这个“音乐之家”里走出了多少文艺人才,邹树君自己也记不清了。
邹树君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义务的,不讲报酬的。3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跋涉,不求名不图利,甘为人梯、甘当绿叶,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去浇灌新苗、培育新人,他感到这是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就和欣慰。
他用生命歌唱
2000年3月底,邹树君连续发烧20多天,到医院一检查:直肠癌晚期。从那时起,7年多的时间里,病魔一直在折磨着他。他先后做了3次手术,10多次放疗、化疗。病魔一次又一次把他击倒,但他一次又一次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走上舞台。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