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24日,中国音乐学院——这所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建立、以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为使命的高等音乐学府,迎来了四十华诞。当年满怀激情从这里走出去的许多音乐工作者,又回到这里,参加母校的生日庆典。他们当中有一位来自威海的基层文艺工作者向老师和同学们做了这样的汇报:这30年,我在专业上没有做出让老师满意的成绩,我只是用了30年的时间去推动我的故乡的群众歌咏活动,现在我的故乡已经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全国歌咏之乡”称号。
他叫邹树君。一个在基层辛勤耕耘30载的中国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一个身患绝症仍奋斗不息的音乐人。
无悔的选择
1945年1月20日,邹树君出生在威海市张村镇一个普通农家。8岁时,原本幸福的家庭突然发生变故:父亲出走,母亲随后病故,邹树君一夜之间成了孤儿,只能和年迈的姥姥相依为命。从此,有两个数字成为邹树君永远的记忆:一个是六元五角,一个是十九元五角。这两个数字,一个是上中学时的人民助学金,一个是上大学时的人民助学金。他说,自己是一个孤儿,靠人民助学金完成了学业,用什么才能报答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恩?只能用自己的所学,为群众文化事业尽点微薄之力。
由于出生于农村,中学时期就学于县级市,邹树君对基层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有着很深的感受。当时国家音乐教育落后,大中专学生又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农村、中小学、县级文艺团体文艺人才匮乏,高水平的文艺人才更是奇缺。他清楚地记得,初中三年级时,村里排演文艺节目,竟找不到一个识谱教唱的人。在这之后,他开始下功夫自学音乐知识,并考取了中国音乐学院。
1973年毕业前夕,邹树君面临着人生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一次抉择:是留在北京,还是回到故乡?然而,对家乡他有割舍不下的情结。促使邹树君做出回乡决定的,是他对党和家乡人民的深情,是他从事基层文艺工作的坚定信念。他相信,在基层群众文化这个大舞台上,同样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就这样,邹树君乘上返乡的列车,满怀抱负的他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要把自己的知识播撒到群众中,回报党的培养,回报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
“歌咏之乡”的功臣
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全国命名了三个“乡”:厦门鼓浪屿“钢琴之乡”、桂林“山歌之乡”、威海环翠区“歌咏之乡”。邹树君自己没有在全国有影响的成名作,但威海人说,“歌咏之乡”是乐中“极品”,是邹树君的传世力作。
邹树君回到家乡以后,被安排到市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当时威海是一个县级市,市区人口只有两三万人。那个年代,样板戏一花独放,群众文化生活极端贫乏。邹树君报到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群众文化活动从哪里启动?1974年春天,在讨论以哪种形式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2周年的时候,邹树君提出了举办群众歌咏活动的建议。他认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首先要为群众搭建一个活动的舞台。群众文化活动,应当从这里破题。
当时的邹树君并没有想到,他的这个提议,成了坚持30多年而不衰的一项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就了环翠区的“歌咏之乡”。他也没有想到,自己从此将与环翠区歌咏会相伴一生。
建议被采纳以后,邹树君成了这项活动的主要筹办人和音乐辅导老师,他尽心尽力,为之付出了无数心血。1974年5月23日,首届群众歌咏会如期举行。容纳4000多人的场地被挤得水泄不通,当《咱们的工人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我的祖国》等一批群众久违了的优秀歌曲唱起时,观众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台上台下齐声同唱,成了歌的海洋。
首届歌咏会的成功,让邹树君信心倍增,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30多年里,每年的环翠区歌咏会,邹树君都是主要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歌咏会带动了威海群众歌咏活动的蓬勃开展,也不断给邹树君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和他的同事们以歌咏活动为支点,不遗余力地进行音乐普及提高工作。农村、企业、学校、军营,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他的歌声。进村驻点时,邹树君白天和群众一起下地,晚上教村民们唱歌;为搜集威海民歌,他走遍城市乡村,拜访老艺人,用一年时间编写整理了威海首批民歌专辑。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