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古曲《春江花月夜》编配了扬琴、古筝与琵琶三重奏,更加突出了中国乐器独有的器乐语言。
她把电子音乐融合到扬琴演奏里,尝试进行东西、古今交融的“对话”;她用《将军令》挥洒豪气与壮阔,用《喜讯》点染感恩与执著;她还与古琴教授李祥霆一起以琴箫演奏一曲《梅花三弄》——艺无止境被刘月宁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位外表柔弱、开朗活泼的女性有着芦苇般强韧的性格。“我总是在寻找新的目标,新的兴趣点,并且习惯立刻行动。”湖南妹子的冲劲和干劲在她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音乐是桥梁
“音乐能够最有力地唤起人类共同的智慧。”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院长鲍道·安德拉什博士在给刘月宁专场音乐会的题词中这样写道。
“民族音乐‘走出去’,真正被国外观众接受和喜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月宁的眼里闪烁着自信和大气的光芒。这一刻,你不会觉得她是一个水样柔弱的女子。
“扬琴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世界扬琴分为三大体系,欧洲扬琴体系、西亚南亚扬琴体系以及中国扬琴体系。扬琴本身就是一件世界性的民族乐器,而中国扬琴无论在演奏方法、音乐风格、流派技法和乐器型制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音乐语言。因此,扬琴的‘走出去’是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她说。
一位匈牙利青年找到了刘月宁。他酷爱中国音乐,还特意为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叫晓峰。他甚至组织了一个中国民族室内乐队。刘月宁被感动了。从扬琴到古琴,从笛子到二胡……她开始从最基本的调弦教起,有时甚至是边学边教。“在国内,我去教这些乐器大概是误人子弟,”她笑了,“但在当时,看到这些迷恋中国音乐的外国朋友,只想把自己会的都传授给他们。我觉得我不再是扬琴老师,而是一位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者。”
现在,这个远在匈牙利的中国民族室内乐队已初具雏形。
在瑞士的扬琴制作场,在乌克兰的偏远小城镇,在捷克、斯洛伐克美丽而古老的音乐圣地……刘月宁让中国的扬琴曲声飞扬。二重奏《狐舞》、巴托克的《罗马尼亚舞曲》、匈牙利民间音乐和中国名歌《乌苏里船歌》……这些乐曲首次用中匈两种同宗乐器合奏。欧洲扬琴——钦巴龙与中国扬琴艺术相映成辉,浑然天成;民间音乐风格迥异令台下叹为观止,兴味盎然。
刘月宁与国际同行之间的技艺切磋,与异国民众之间的真诚交流,让人们不仅认识而且理解了中国音乐。
在乌克兰一个深山小镇,一位中年妇女在音乐会后走上台来,流着热泪紧握刘月宁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音乐没有国界”,中国驻匈牙利大使朱祖寿说。
“是的,在一些地方,语言不通,音乐是桥梁”,刘月宁说,“这是人类情感的共鸣。你不能不感动。”
琴声拉近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心理距离。
这一年,她参加了13次国际学术讲座及音乐会,拍摄了“走进中国”等专题片,在多场文化交流活动中向欧洲人民全方位展示着中国音乐的魅力。
“扬琴有条件成为中国民族乐器进入国际乐坛的首选,中国扬琴家已具备这个实力。中国扬琴以一种全新的面貌重返西方主流音乐舞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年鉴》主编李岩认为。
刘月宁和她的扬琴梦想已迈出了重要一步。如今,在她走过的亚、美、欧20多个国家中,大众对中国扬琴已不再陌生。而在中央音乐学院,扬琴专业的学生也开始在她的指导下学习演奏钦巴龙。
“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
“匈牙利是个音乐大国。从基础音乐素质教育到高等音乐专业教育都有悠久的历史,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刘月宁在李斯特音乐学院进修的专业是音乐教育,谈到国内的音乐教育,她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