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首先,要掌握创作的基本技法。一个人的创作悟性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基本的技巧,不按照创作的规律办,这种悟性就发挥不了作用。其次,音乐语言以什么形式表达?如何表达?要以老百姓喜欢为标志。第三,要创作广东音乐,必须有地方特色,这种地方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与广东话结合。例如:从声调上,广东话的声调有9个,而客家话只有7个,普通话则更少,只有4个。如果在创作时不注意广东音乐声调上的特点,就创作不了广东音乐。最后,从音乐创作的审美理念上要“中庸”。
王:您一辈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音乐教育,既是德艺双馨的音乐艺术家,也是德高望重的高胡音乐教育家。我之所以突出一个“德”字,是因为您把它融入到您的整个艺术生涯。首先,作为音乐艺术家,您是怎样认识和处理艺与德的关系的?
甘:中国古人很重视艺与德的关系。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和对道德的追求是一致的。在我的艺术生涯中,我遵循以德立乐的原则,从德和乐的结合中去挖掘创作和演奏的灵感,如果说在艺术上我尚有一点成就感的话,那是因为我能把艺术看作是我的一种道德实践。
王:您作为一名成功的音乐教育家,在您4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胡演奏和教学人才,真可谓“桃李满天下”。您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甘:我认为乐教的首要理念是道德情感教育。在乐教中道德情感教育是最难的,它不仅需要教育者通过自己的演奏示范表达一种情感内容,更需要教育者本身在实践中率先垂范。其次,乐教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寓方法和智慧于乐教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更要让学生“悟”。最后,要培养学生的一种生命意识,使学生热爱和珍惜人的生命和大自然的生命。
王:您对目前岭南音乐特别是广东音乐教育的状况持何看法?
甘:从总体上是乐观的,但的确存在许多问题即功利化、技术化倾向较浓,而道德化、人性化、生命意识的教育较差。在乐教中,民族化的东西越来越少,西方化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很不好。如果长此以往,在哪里去找中国特色,在哪里去找岭南特色和广东特色?另外,我最担心的是广东音乐教育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面临着粤乐乐种后继乏人的问题,我建议政府和社会来共同关注这个问题。
王:我最近在一家音乐刊物上了解到,您荣幸获得2004年中国民族管弦乐会授于“民族艺术终身贡献奖”。在全国获奖的45位前辈音乐家中,您是我们广东省唯一享有此殊荣的音乐艺术家,这既是您的光荣,也是我们学院和广东音乐界的光荣,向您表示由衷地祝贺。对此殊荣,您想说点什么?
甘:艺术无涯人有涯,荣誉毕竟属于过去,我们这一代也将成为过去时。只是期待后生超越我们,并使广东音乐薪火相传。
来源:信宜文学艺术视窗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