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甘教授,您作为一位名冠四海,誉满六合的 “岭南名宿”,是如何同广东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的?
甘:我最初学的是小提琴,那是受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的影响。后来改学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高胡。因为我本人出身于广东信宜,从小深受广东音乐特别是一代高胡大师吕文成高超琴艺的影响,使我为广东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痴迷。加之有小提琴的技术功底,学高胡演奏就比较容易一些。
王:您少年得志,在艺术上可谓是一路凯歌。我知道您是“好汉不提当年勇”,但作为 个人的一种经历,回味一下,对于后辈也是一种激励。
甘:我十几岁就进入广州青年文工团,1953年并担任华南歌舞团高胡首席。1957年,我有幸作为中国青年艺术团成员,赴前苏联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演唱的《卖荔枝》在此次联欢会获金奖。而她的演唱正是我高胡伴奏的。我领奏的广东音乐《汉宫秋月》、《旱天雷》等曲目毕后,观众热烈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不少观众要求签名留念。当时,正值克里姆林宫首次开放,特邀世界各国有成就的艺术家到宫里演出,我有幸也在被邀之列。联欢会结束以后,我又参加了巡回演出团,到前苏联各大城市进行巡回演出,在鄂米斯克州演出时,我被该州授予鄂米斯克州艺术家的荣誉奖状。
王:您曾三次给毛主席演奏,其中两次鲜为人知,要是别人,也许会当作一种资本加以标榜,但您一直保持低调。请您回忆一下三次演奏的情况。
甘:第一次是1956年在中南海的怀仁堂。当时本来是为了审查出国节目,搞了一次全国专业节目调演。没有想到我们广东音乐的节目会被选中,更没想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中央首长观看我们的节目。第二次是上世纪60年代初,毛主席视察广东,我为毛主席及其中央首长还有广东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作了专场演出。当时的情景令人记忆犹新:当舞台帷幕一拉开,台下先是黑朦朦的一片,随后灯光渐亮,先看到着服一致的首长们,接着突然看到毛主席从人群两旁之间的通道走向前排座位。他当时穿的是一件灰色大衣。第三次是毛主席南巡广州,就在广东军区所在地的一个会客大厅,毛主席坐在一个沙发上,我为他演奏。当时参加演奏的人少,听众也限于少数首长。
王:您后来曾多次到国外以及港澳地区进行访问和比赛演出,蜚声海内外,为中国民族音乐赢得了荣誉。您现虽年逾古稀,仍宝刀不老,尤其是去年4月和国内几位著名的老艺术家在香港联袂演出,给香港观众留下了难忘印象。
甘:那次受香港康乐暨文化事务署之邀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举行题为“艺海长青-国乐名宿珍品”的演出,是我们国内四个老艺术家的一次成功的组合。除我之外还有享有“魔笛”之称的中国一代笛子宗师、现上海音乐学院终身荣誉教授陆春龄先生(83岁);著名琵琶演奏家、曾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林石城先生(82岁);享有潮州筝艺大师之称的林毛根先生(75岁)。我是四个人中最小的。为了弘扬民族音乐,我们演奏的曲目都是国乐经典,香港观众特别喜欢,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
王:据我对您的了解,对广东音乐,您不仅仅限于一种兴趣,更重要的是对这种音乐艺术的命运怀有一份承诺。尤其是在广东音乐需要传承与发展时,您能以主人公的姿态去加以担当,而不是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角度去旁观。您后来离开了歌舞剧团,调入音乐院校,这个转折过程是怎样实现的?
甘:上世纪60年代初,组织上为了弘扬广东音乐,使之后继有人,把我由华南歌舞剧团调入广州音专。(星海音乐学院的前身)自此后,我除了参加一些大型的演奏活动外,主要任务是 教学,兼而搞点创作和研究。我知道,在高校教学,没有一定的音乐文化基础是难以立足的。为了适应高校教学的需要,我不得不发奋刻苦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包括文学、诗词、音乐等都有所偏好,总像海绵吸水一样慢慢的学习,不懂就问。
王:您最先是以高胡演奏而出名的。您的演奏风格既有中国文人音乐的那种淡雅、高洁、幽远、含蓄之美,亦有独特的自由个性。著名音乐美学家罗小平教授曾撰文评价您的演出风格是“浑然天成,浓淡相谊”。您是怎样把握广东音乐演奏风格的?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