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阮艺术更臻于鼎盛之巅峰。当时,音乐歌舞得到空前发展,阮不但是帝皇将相最喜欢把玩欣赏的皇家乐器,也是名人贤士的手中宠物,更成为了市井娱乐的普遍乐器。唐宋时期的史书有大量阮和琵琶的记载,而诗词歌赋中也有数不清的对阮乐的描写和赞美。连敦煌壁画中也出现了多幅乐伎弹阮的画像,可以想象出当时阮使用的盛况。
但在唐代,从西域传入的“胡琵琶”(现在所指的琵琶)迅猛发展,成为众乐之首,这自然使阮随之退居,加上阮一直以来过于集中在上层社会流行(如北魏宣武帝曾说,阮是名士才会演奏的琴。)远离民间,明清时期开始衰落。
在现代,阮在乐队里大多数只是作为伴奏乐器,但近年,经过众多音乐家、乐器改革者的努力,阮那宽广的音域,圆润醇厚的音色和古典韵味逐渐为世人认识和喜爱,渐渐地从伴奏乐器跃为独奏乐器,随着一种群体艺术形式——阮族乐团的产生,阮的演奏性能和潜力也被进一步发掘出来,阮又获得了重生,即将迎接再次的辉煌。
天外曲,月边音——聆听阮的金玉之声
谈到阮的声音特色,宁教授喜欢用许多美得让人惊讶的诗词佳句来形容。白居易写道:“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落盘珠历历,摇珮玉琤琤。似劝杯中物,如含林下情。”寥寥数句,阮乐的声韵特色,情意内涵,令满座听众大为惊奇而又陶醉于其中的精湛技艺跃然纸上。黄庭坚则描述得更为精辟,“以为听琴,似伤于怨;以为听琵琶,则绝无艳气,自是听摘阮也”。阮的声音既似琴似筝似琵琶,界于而又脱于琴、筝、琵琶之间,具有“掩抑凄清”、“无艳气”、充满深沉含蓄,文雅清秀之气的独特风格。历代名家的诗词还体现出阮乐表现内容的宽广,对春花秋月,山水风情,人生苦乐,历史典故等方面无所不涉及,而且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宁老师说到兴起,不禁演奏了一曲阮乐《月下踏歌》,听罢,随即想起他念的诗词:“玉佩齐鸣,黄莺对啭,余韵悠扬。”“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听到这神奇的阮乐,谁不被深深感染,忘记了窗外的细雨?
宁老师最后总结道:阮是真正的华夏民族乐器,它的声音醇厚、圆润、清雅、和谐,真正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丝路驼铃》写的是古代的“对外开放”
在《中国阮咸音乐会》上,星海音乐厅将首次响起宁勇老师的惊世之作《丝路驼铃》。这是他为了准备毕业音乐会而在大学三年级时创作的阮独奏曲。1982年,毕业音乐会成功举办,该曲受到极大好评。后来,几乎所有阮类出版物都录入了该曲,在阮的考级教材中被定为十级,成为海内外阮演奏者的必弹曲目;被列为各级别民族乐器比赛中的阮项目之规定曲目,成为演奏率最高的阮曲;并被台湾音乐界列入《中国十大弹拨乐器名曲》之一。
宁勇在谈起这首曲子的创作体会时说,“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是名扬四海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具体实践,其影响力广泛而深远。《丝路驼铃》所表现的正是往来于东西方的商旅驼队跋涉于漫漫丝绸之路上的各种壮丽情景。”
“作品歌颂的正是那种坚韧顽强、相互依助、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并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任何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乃至个人求进步谋发展所必须的精神品质。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并长演不衰的重要原因。”(闭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