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任何一种乐器都是一件表达情感的工具。身为中国人,学习民族乐器,目标不应该是孤芳自赏。应该将中华民族的音乐带向世界,让我们的文化通过扬琴这个载体传播出去。”
2008年8月24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中国第一场扬琴重奏音乐会为我们献上了一道音乐大餐。指导这场音乐会的正是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著名扬琴演奏家刘月宁。音乐厅内观众座无虚席,翘首凝神。
听,耳边是什么在流淌?那抑或是婉约缠绵,抑或是悠扬恢弘的优美旋律,恰似春水奔腾不息……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深深感染了在场的中外观众。
30多年前,刘月宁在电影《春雷》中以一曲扬琴独奏《映山红》,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路。30多年后,她带领她的学生们开始走向世界。
享誉音乐界的“扬琴精灵”
还记得1977年,那个怀抱着美丽扬琴梦想的小女孩独自一人来北京参加考试,一曲《映山红》倾倒了在场所有的考官,刘月宁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参加了当年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新春音乐晚会,后来又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在国内外民族器乐大赛中多次获奖,享誉海内外,被音乐界誉为“扬琴精灵”。
刘月宁197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是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批科班出身的民乐演奏家。她说:“所谓的‘77级’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我们班当年学扬琴的不止我一个人,但现在就只有我一个人从事这一行。1977年入校,1987年毕业,用了整整10年来学习扬琴。在我们这批人毕业前,民乐的教育多数都是依靠民间的传承,包括我的老师在内都是这样,而我们这批科班出身的音乐人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传承的新开端。”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刘月宁投入到扬琴演奏与传播发展的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她出版演奏专辑、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收获甚丰。刘月宁创编了百余首扬琴独奏和重奏作品,还为二胡作品编配了大量的扬琴伴奏曲目,进一步丰富了民族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她研制的“分音色琴竹”填补了中国扬琴制作的一项空白。
著名中国器乐重奏组合“卿梅靖月”,其中有古筝演奏家范玮卿、二胡演奏家于红梅、琵琶演奏家杨靖、扬琴演奏家刘月宁。她们在近10年的中国民族音乐舞台上独领风骚。刘月宁专门为古曲《春江花月夜》编配了扬琴、古筝与琵琶的三重奏,更加突出了中国乐器独有的器乐语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追寻、探索、创新,刘月宁匠心独具地行走在中国扬琴教育的道路上。她成功地将电子音乐有机融合到扬琴演奏里,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科学态度进行着东西文化、古今交融的“对话”;她以一曲《将军令》挥洒着豪气与壮阔,用一首《喜悦》点染着感恩与执著;她还与自己的导师李祥霆教授一起,以琴箫合奏的创新形式,成功演奏了民乐经典曲目《梅花三弄》……
对民族音乐文化情有独钟
“有些人一旦喜欢上一件事后,就会坚持去做,我就是这样——对自己的专业有很强烈的使命感,希望把这个事情做到最好,所以我一直都在坚持。”
全身心投身民族声乐事业后,刘月宁在扬琴演奏和音乐教育领域屡获殊荣,她曾荣获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沈心工音乐奖,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傅成贤音乐教育奖,第二届海内外竹创作与表演比赛一等奖,1995年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优秀演奏奖,首届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独奏观摩赛艺术指导奖,第九、十届北京市少年儿童民族器乐比赛园丁奖。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