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段子,都是杨乃珍和她常年合作的伙伴郁小庭创作的。对杨乃珍的演唱特点、嗓音、风格都比较熟悉的郁小庭,每次创作出新作品的构架后,杨乃珍总是不厌其烦地和他一起商量琢磨,直至满意。郁小庭由衷地说:80年代以后,杨乃珍的艺术表现更成熟了,她的成熟不仅是从声音上去表现,而是更注重表现作品的内涵,能做到声与情的结合,声情并茂,所以她的作品听起来有深度,也给听众很强的感染力。
淡出舞台,演绎另一种精彩
50岁后,杨乃珍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登台的频率,为的是让台给青年新秀。她说:“一块石头盖在地面上,小苗就顶不开,我还不如挪开一点,这样年轻演员就出来了。”
按评弹行规,青年演员跟老师学习,必须表示表示才行。而老演员,也不太愿意公开自己的段子,把自己的看家本领让给别人。杨乃珍却完全打破这一行规,只要青年演员需要指导,或者要说唱她的段子,她总是有求必应,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近几年,她更整理了20万字的《金钗记》和《杨乃珍评弹曲目集》,供年轻演员无偿参考。黄霞芬是新一代评弹演员中的佼佼者,也是杨乃珍的得意门生。说起自己的老师,黄霞芬充满了崇敬之情:从杨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老一代艺术家崇高的艺德。
“没有评弹就没有我杨乃珍,只要是为评弹事业,我愿作出个人的一切努力。”
2007年,全国曲艺家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对每个曲艺演员而言,能参加这样的大会是一种无上的荣誉。但各个省名额有限。作为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杨乃珍应该是当然的代表。但她却主动把名额让给能写能演的优秀青年评弹演员吴静。
对年轻人如此慷慨,对自己却有点“苛刻”。2006年,省曲协提出,能否为她搞个从艺50周年专场演出,然而,这个提议却被杨乃珍拒绝了。她说:如果你的作品有影响,后人自然会记住,不需要自己来纪念。
近年,杨乃珍的主要精力放在省曲协工作上。作为全省曲艺的掌门人,她看到中国曲艺牡丹奖落户江苏后,全省曲艺发展如日中天,欣慰不已。对于挚爱的评弹,杨乃珍有喜有忧:喜的是如今听评弹的人又多起来了,下面的书场也多了,演员不够了。一个苏州评弹团就出了六七个夫妻档。忧的是,有的年轻演员嫁给富商了,不登台了;有的改行到电视台当主持人了,年薪高达20万,这在评弹跑码头怎么也达不到。“我不反对多样化选择,但我内心还是希望更多优秀人才能留在这个行当内。评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批真正有献身精神的人才能传承下去。”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