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其伟,开平市赤坎人,1954年出生。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及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星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武汉音乐学院客席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1991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1992年获国务院表彰为“我国表演艺术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终身特殊津贴。2004年9月起任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主任。2007年当选“岭南文化名人”。
余其伟1982年获全国民族独奏观摩比赛一等奖第一名,高胡独奏《鸟投林》于1989年获首届中国金唱片奖。著有音乐评论集《粤乐艺境》及演奏教材《中国广东音乐高胡名曲荟萃——余其伟编注演示版》。
余其伟是同行公认的“具深刻艺术思想与天才演奏技巧”的音乐家。
故乡池塘边榕树下
孕育年少音乐梦想
记者:一个杰出的演奏家,孩提时代的基础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听说,您的父母在您十岁那年给您买了个二胡。您是从这时开始二胡训练吗?这是缘于自己的兴趣,还是父母的要求?您最早是师承于哪位老师呢?
余其伟:江门是广东音乐之乡、曲艺之乡,开平、台山、新会的音乐、曲艺一直相当有名。少时,我的家乡开平赤坎,条条村落,在夏天的傍晚,都会见到这样的景象:村头的大榕树下,清凉的池塘边,总是聚集了老少村人,大家吹拉弹唱,十分热闹。我最爱在这里凑热闹,也跟着学拉二胡。渐渐地就痴迷上了。我八九岁时,母亲曾花2元钱给我买了一把高胡,在上世纪60年代初,这可相当于一个人半个月的生活费。这引起村人的议论,说这样的“细老哥”实纵坏了,但时间一长,看到我勤学苦练,艺日精进,村人便说,他父母看得准,钱用得不枉。
1972年,我19岁,考上广东人民艺术学院音乐系,即现在星海音乐学院的前身。跟从黄日进老师习乐。3年后,以优秀的毕业成绩分配到广州乐团。又拜高胡名家刘天一、朱海为师z,艺术造诣提高很快。后来又随赵宋光教授进修音乐理论。
记者:在您数十年的演奏生涯中,鲜花与荣誉无数,哪一次令您印象最深刻?
余其伟:说实话,每次演出完,都是后悔,因为我天生喜欢反省,总是对刚才的演奏不满意;察觉出自己的缺点,遗憾很多。
记者:事实上,在您十岁至二十岁的那个时代,无论是西洋音乐还是民族音乐,都不是一个很适宜生存的时代,这对您的基础训练会有影响吗?
余其伟:您这样的提法还不够准确。首先,民间民族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深植于侨乡。虽然当时“破四旧,立四新”,破坏了许多传统文化,但是侨乡还与大城市有所不同,譬如,无论广东音乐,广东曲艺,抑或开平民歌,在侨乡广大农村都相当喜闻乐见,并且因迎合当时意识形态的需要,用民间文艺形式表现了许多革命进步的题材。现在回头来看,颇有一点幽默感,但也有了“曲线救国”的味道。其次,大半个世纪以来,侨乡因由特殊的历史背景,一直受到港澳的影响和欧风美雨的浸润。西方文化在侨乡人眼中并不陌生。少时,我除了拉二胡,也拉过小提琴,而当年开平不少画家,除了画中国画,也画油画。与六七十年代中国的许多其他城乡相比,侨乡确有其特殊之处。可以这样说,早年侨乡这种特别的文化艺术氛围并未削弱我的基础训练,反而滋养了我的艺术气质。
振兴广东音乐责无旁贷
人生经历两次重要转折
记者:对于广东音乐,您有很深的忧患感。广东音乐与其他民族音乐相比,其独特性是什么?您的忧患在哪里?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