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痛恨!”历数以上种种,戴玉强几要拍案,“说白了,这都是商业意义的趋势,不是在搞文化,是在糟蹋文化。”
但,像他坚信歌剧在中国的未来一样,他相信人们的观念会变,买票看歌剧的人会多起来。
“太阳一点到两点最热烈,我现在三点半了”
生在农村,中专上的是土木工程专业,19岁去了煤矿当技术员,22岁才正式上声乐课,30岁出头才算真正走上歌剧舞台。能有今天的成绩,戴玉强让很多人惊奇,而他发自内心的经验之谈朴实得毫无神奇之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7岁下地干活,太知道这个了。耕耘未必有收获,它有可能遭灾,减产绝收,但这样你就不种庄稼了吗?没人会因去年遭了灾,今年就不种地。每一步都走踏实了,将来甭管物质上精神上的需求,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不要奢望太多,是你的肯定是你的。”
回想在工地上,一个人面朝群山放歌;穿越半个京城看演出,夜里跑几公里回学校;死记硬背意大利文,一句500遍,唱一遍划一根火柴,直到划完一盒……戴玉强有点信命,那些吃过的苦,无意中走过的弯路,仿佛都注定为成就今天的自己。甚至起点的低微也是为成就高点的绚烂,“如果家庭条件优越,我不可能干这行。演歌剧是非常累的事,你看什么廖昌永、戴玉强,全是苦孩子出身。现在流行音乐一冲击,很多有嗓子的漂亮小伙都唱流行歌去了。但凡有了钱,就不愿吃这苦受这罪了,坚守不容易。”
人生路漫漫,他笑称自己已是“下午三点半的太阳”。“太阳一点到两点最热烈,我现在三点半了。”
演唱之外,他还想把其他角色也做得周全。小学、中学、大学、煤矿上的同学朋友聚会,他都尽量去;女儿生日,和同学唱KTV,他坐在房间里给一群孩子点歌,边点边想,这歌我一首都不会唱,女儿什么时候学的啊……“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尽量做好。”
比起谈成功故事,他更喜欢讲点自嘲笑话,“每次演出,后台都有很多年轻漂亮的演员,‘戴老师,跟你照张相呗?’我说‘来来来,照!’照完了一看,‘哎呀,真好,戴老师,谢谢,我妈特喜欢你。’谁知旁边立马有人说,‘你是我姥姥偶像哎’。”
在他的百度贴吧里,不少90后的粉丝表达着对他的尊敬和喜爱,“真的?这我真不知道。”他笑笑。
“以您的经历给年轻人提一个忠告?”
“艺术是需要天赋的,天赋很重要。强扭的瓜不甜,不是这块料,该干啥干啥,祖师爷没赏这碗饭,你非要吃,这碗饭肯定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