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他是英雄、是王子、是国君;荧光灯下,他是帕瓦罗蒂的首个亚洲学生;生活里,当他敛起表演时的神采飞扬,一身黑棉服,与路人擦肩而过,他看起来仅仅是个沉稳高大的中年人。
在茶室坐下,这天的戴玉强略显疲惫,刚结束为期三天的歌剧演出,下午接受采访,傍晚还得录音,晚上必须离京,接下来的二十天,“每天坐飞机,每天一个城市”,呷了口茶,他抬起头:“再说我自己那点事,我就成‘祥林嫂’了,聊就聊点有意义的东西吧。”
“歌剧的重心在慢慢往中国移”
“有意义的东西”,歌剧算一个。
很多人记住戴玉强,是因为他那些动人的歌曲,《喀什葛尔女郎》《我像雪花天上来》《你是这样的人》……但戴玉强最光辉的时刻都是在歌剧的舞台上。
1995年,意大利语《图兰朵》在京上演,圈内人记住了“卡拉夫王子”戴玉强。2001年,“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的联合经纪人提伯·鲁道斯宣布,“在中国将有可能出现世界第四大男高音”,并与戴玉强签订合约。继而,帕瓦罗蒂收他为徒弟,戴玉强走上国际舞台。
此后,歌剧一直是他工作的核心。2003年到2008年,戴玉强每年都有四五个月在国外演歌剧,“2008年以后我就不怎么去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成不了帕瓦罗蒂,另外,歌剧的重心在慢慢往中国移。”
他对自己的看法谨慎冷静,对歌剧在中国的发展则十分乐观。尽管歌剧这些年在国内曲高和寡、步履艰难。
上世纪四十年代,《白毛女》《江姐》等“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带来了中国歌剧的春天,当那个时代过去,意识形态不再左右歌剧的创作,中国歌剧却没有因此走向新的高峰,反而辉煌不再。
可戴玉强认为,“重心真的在往中国移,不是吹。用调侃的话说,原来是中国歌剧走入低谷,现在是走出低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