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晚刘德海在南京大学为师生们进行专题演讲(现场实况请关注本网站)
1975年,一曲自编自弹的《十面埋伏》震惊四座,从此,他的名字就为许多国人所知晓。他就是刘德海、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自称不是“泰斗”,而是“漏斗”,意在将全身所学传递给下一代。作为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的系列活动之一,12日晚刘德海在南京大学为师生们进行了专题演讲《琵琶的人文精神》。他指出,目前青年民乐演奏者学得快、弹得快是不够的,音乐演奏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情感。
作为本届金钟奖的评委会主席,刘德海对青年演奏者有话要说。“快!”他一字概括道,“一首曲子弹得很快,这说明他们对琵琶演奏的技巧很熟练,但情绪未到。”
他首先肯定年轻演奏者的“聪明”,“我创作了十多年的曲目,他们很快学会了。当年,我弹《狼牙山五壮士》,报纸说我‘后生可畏’,现在是一个群体的‘后生可畏’!”刘德海感慨道。
民乐演奏学得快、弹得快就牛了吗?“对年轻选手,现代曲目我可以打90分,但传统曲目最多给60分。”刘德海解释说,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选手所在的是一个快速的舞台,这是大环境使然;此外,年轻人对传统的东西是有隔膜的,吃快餐、听流行歌曲长大的他们,无法理解古人那种超然的、田园式的意境。所以,“在演奏经典曲目《虚籁》时,选手脸上无表情,指尖流露出的音乐也全无感情。”
在刘德海看来,出现这种情况与民乐教育有很大关系。他说,一方面,整个民乐教育比较随意,没有西方音乐教学严谨,师资虽然很多,但质量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整个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前是“老师有什么,教给学生什么”,现在是“学生要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功利性、目的性很强,而不是源于对民乐本身的热爱,尤以各种考级泛滥为代表。”
流行音乐对传统音乐的冲击也不小。谈到这点,刘德海说起一段亲身经历:一次去杭州某高校讲学,该校打出的横幅竟然是“欢迎刘德华先生”。“其实我的嗓子比刘德华好得多。”刘德海打趣道。造成此等尴尬,他认为并不是年轻人不懂传统音乐,而是接触得太少。“媒体舆论对流行音乐的宣传太多了。”
“我74岁了,但一直还是个爬坡人。”刘德海说。在艺术道路的跋涉中,他创作了《狼牙山五壮士》、《草原小姐妹》、《天鹅》、《老童》等技巧出新的乐曲。对诸如水晶琵琶、后现代古筝、女子十二乐坊等各种新民乐形式,刘德海也表示理解:“这是艺术生态平衡的问题,音乐可以高雅,可以通俗,也可以另类,讲究和而不同。”不过,他表示不会让自己的学生去参加什么女子十二乐坊,“钱是赚了,但是耳朵听坏了。”
来源:新华日报